标签:
年货过年边陲过年东北过年内蒙过年 |
分类: 塞外美食 |
每次回家都发现一点新变化,路拓宽了,城镇向乡村拓展,夜景越来越漂亮,高原紫外线强烈,夏天出门也戴面罩注重保养了。知名品牌连锁店一个接一个地登陆。铁路早在70年代末就从家门口经过,热衷于外出务工却是近七八年才有的,十年前我在北京很方便的买到春运的卧铺,后来外出的人多了,往返的硬座都难买了,站票也难求了。
每次回家过年,最喜欢逛年货市场,想拍一些新物事,却发现八成和小时候一样。就拿这条老街来说,虽然各机关都搬出了,新建的商业街更气派,街两旁的建筑也更新了几代了,它仍保持着百年来的越旺人气,尤其是过年,都喜欢在这里扎堆儿。
先说春联吧。和往年一样春联摊位依然摆在新华书店门口。新华书店和土产店以前是过年最热闹的地方,前者卖年画,后者卖鞭炮。我特别怀念那种捡年画买鞭炮的气氛。快到书店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知今年年画又有什么新内容了多了哪些典故。母亲选画,把号码记在纸上,人挤人在柜台前争相让店员优先捡画。过年时,书店里充斥着那种书墨新印刷才有的特殊香味,又有一批新小人书和故事书让小孩眼馋。
在卖春联的地方就能买到年画,书店里依然有寥寥年画卖,只是不复往日的盛况了,年画少了,画年画的人少了,多是塑制品,不拘什么位置都能摆放。超怀念以前捡年画的场景啊,年画里的故事看也看不够。
门神,看了几集新拍的《隋唐演义》,那个版本的秦琼跟民间的传说一点都不一样。
香--小时候过年,母亲会在下午点几支香,家人看看书聊聊天吃点瓜子花生什么的,那种情形静谧温馨。
卖鞭炮的
看到这副景象,就知道到哪儿了吧。过年怎能少得了酒。
每年都要从这些酒饮箱林里穿梭几回,这年就过得踏实了,我基本上不买。这些整箱的酒饮用来节日宴饮或送人。杏仁乳是特产。
小杂拌儿和炉果,现在家乡只有这两道点心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样,每次回家必买,获得一种满足。
小杂拌儿
炉果
小点心
黄澄澄的撒子,造型很出彩
来过东北的人都认得吧,东北特色的冬季水果。
冻梨是也。放在凉水中“欢”了,结出一层冰壳,里面的瓤凉爽可口,父亲说它最大的功效是止咳。我小时候眼巴巴地看着大人吃,大人怕小孩着凉不让吃的。
国光,北方冬天的主要水果,扛冻,最有滋味的苹果了
瓜子和花生
特色干果,大多是当地产的
大枣
黑枣,小时候常吃,和大枣一样做成糖葫芦卖。
花花绿绿的糖儿果
粉条和海带,打小就离不开这些东西。
炖猪肉的粉条
卖调料的,现磨花椒粉
海鲜干货以冰砣的方式存在。
右下角好像是鲅鱼,整理图片才知道鲅鱼曾经到家乡来过。。。
打小见到的虾蟹是红色的,到了大城市见到青虾青蟹不认得。
干菜豆角丝,炖肉吃的,也是年菜
蛹,过年餐桌上流行这个
金针菇,主要拌黄瓜的,是春节的保留菜目。藕片以前少见。
特产野杏仁,拌凉菜或者腌小菜。
蘑菇,用来炖鸡,是一道主要年菜
猪蹄
奶豆腐和黄油,奶豆腐过年做成拨丝奶豆腐,女性长辈们都喜欢
炒米、奶皮、黄油
蒙古风干牛肉,今年雪大,供不应求了
炒米,就是炒熟的糜子,北京人磨成粉做面茶的,用手托着转着碗儿喝;西北黄老汉用它来做黄馍馍,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蒙古人用来炒熟了,随身携带当干粮嚼着吃,牧民家中用嚼口(奶油的精华)泡着吃,内蒙的汉人也用来蒸米饭吃,比小米大一号,能出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