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后传》作者是怎样描述中国钓鱼岛的?
标签:
钓鱼岛清水澳金鳌岛倭寇侵略暹罗国李俊国王朱仝黄信镇守 |
分类: 红楼西遊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博文 |
从媒体公布的权威资料看,明代开始,就有描写中国钓鱼岛的记载。例如,成书于明朝灭亡,清朝刚入主中原时的《水浒后传》第12、30、31、34、35、36、37、39回,有10余处对钓鱼岛情况作过描述。又如,成书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封神演义》第43回,还提到了与钓鱼岛同为暹罗国国王李俊管辖的金鳌岛(称东海金鳌岛),并对该岛景象进行了一翻生动的描绘。
小说《水浒后传》讲述的是宋江领导的梁山义军离散后,以滚江龙李俊为首的32位梁山好汉幸存者,再度聚啸山林,开辟新战场,反对奸臣恶霸,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金鳌岛创基立业,领兵救驾,接受宋高宗赵构赐封的故事。幸存者聚首在李俊门下,转战于暹罗国管辖的二十四个海岛之间,在这些海岛中,钓鱼岛的名字赫然其中,钓鱼岛的方位非常明确,钓鱼岛是他们攻占的四大强岛之一。要说清钓鱼岛问题,首先要弄清它与暹罗国的关系。
暹罗国,原是泰国的古称,珍稀动物暹罗鳄就产自泰国。李俊取代暹罗国王马赛真(马援后裔)以后,当了暹罗国王。那么,中国的钓鱼岛又如何和相去甚远的古泰国混在一起呢?这是因为本书作者陈忱写李俊立国海岛,意在影射郑成功拥兵台湾抗清之事,以此寄寓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憧憬恢复之心,暗寓自己的民族立场(见出版说明)。既然作者采取的是影射手法,那么,暹罗国也就用于影射,而并非是古泰国了。再是因为,李俊领兵接驾宋高宗赵构,梁山幸存好汉全部受封官爵(见38回),这就说明作者所影射的暹罗国,应该是在南宋朝管辖之下,与古泰国领土也是毫无关系的。
从书中描述情况看,所谓的暹罗国实际位置,不是在泰国,应该在闽浙以东的海岛国。我们看一下李俊当年出海的航线就明白暹罗国方位了。第11回,李俊出海谋创基业,先后经过普陀山(浙江沿海以东)、韭门山(闽浙交界处)、清水澳(福建省东引乡西引岛,书中注明到了暹罗国界)。清水澳向南三百里是暹罗国的金鳌岛,再向南三百里就是暹罗国。可见,作者影射的暹罗国不是在古泰国,而是在闽浙以东之海岛国。
钓鱼岛属于作者影射的暹罗国原马赛真国王管辖范围。与钓鱼岛在同一管辖范围的有二十四个岛组成,包括:金鳌岛,铁板、长滩、天堂、西岙、潢刺、峻冈、白石、井沙、铜山、铜坑、长甸、前丰、后丰、青霓、罗江、古渡、钓鱼、文港、银湾、南津、竹岭、甜水、大树岛等,各岛大小不一,各有“岛长”自理其事。其中以金鳌岛(岛长沙龙),白石岛(岛主屠崆),钓鱼岛(岛主余漏天),青霓岛(岛主铁罗汉)四岛最强。
钓鱼岛之战。李俊一伙占领清水澳、金鳌岛以后,继续向青霓、白石、钓鱼岛征战。第36 回写道:命栾廷玉、扈成、童威领兵一千,战船二十号,征青霓岛;关胜、杨林、童猛领兵一千、战船二十号,征白石岛;朱仝、黄信、穆春领兵一千、战船二十号,征钓鱼岛。“那岛对面两座小山,对着山腰里架一座石桥,通人往来。石桥上造一敌楼,岛主佘漏天闻有兵到,先领蛮兵守在敌楼上。桥底下排了铁楞,进去不得。朱仝到了两日,佘漏天不来交战。若近桥边,用竹弩打来。那竹弩利害,用石炮压住,机彀一发,打到三百步之外,一弩定伤十多个人,所以船近不得。朱仝焦躁,把船移到东边三里之遥,有路可登。同黄信,穆春上岸,走上冈子一看,有座天生石台,直靠在海外,如建康燕子矶一样,玲珑剔透,文采可观,遍生琪花瑶草,石壁上镌下六个大字,虽然风雨剥落,还认得出是"任公子钓鱼处"。朱仝道:"原来有此古迹,所以得名。"黄信一举杀死钓鱼岛主佘漏天,蛮兵皆拜伏降顺。最后由李俊部下朱仝、黄信镇守了钓鱼岛。
宋高宗册立李俊暹罗国王,交接了金鳌岛、青霓岛、钓鱼岛、白石岛,命王进、阮小七、费保、高青、关胜、杨林、栾廷玉、扈成、朱仝、黄信镇守,分统二十四岛,为方伯连帅之职(为地方官)。倪云、狄成镇守清水澳。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中国所面临的倭寇国日本,对早在明代中国的二十四岛就虎视眈眈,想并吞掉。第35回写道,当李俊国王分统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暹罗国二十四岛后,青霓岛岛主铁罗汉、白石岛岛主屠崆、钓鱼岛岛主余漏天不服,歃血为盟,企图兴复夺回。唯恐兵微将寡,敌他不过,就派革鹏向日本寇王借兵,倭王道:“我海外之邦,岂容中国人所占!”那倭王鸷戾不仁,默货无厌。十二州共有十万雄兵,虎踞海外,高丽国与他附近,常过去抢掠,每想暹罗繁富之国,要来吞并。革鹏事先对三岛主说道“日本国王久矣要吞并暹罗,我若去借兵,即刻兴师。只要讲过,暹罗归了日本,金鳖岛我是要驻扎的。”当革鹏来向倭王借兵时,就差关白(日本大将的官号)领一万兵,战船三百只,随革鹏来杀那李俊,取暹罗国土,但被好汉们杀得大败。可见日本侵占我钓鱼岛及周边岛屿的野心由来已久,日本人亡我之心不死。
《说岳全传》中的吴越方言(二) 2010-05-14 16:45
写进《说岳全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晚辈们 2010-05-01
18:23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二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