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白话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随记

标签:
不如张良兴汉四百年张子房 |
分类: 史记、家春秋、五代史 |
——张良为何能使汉高祖刘帮自叹不如
《白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写道:汉王五年二月甲午日,刘帮杀了项羽,登基当了汉朝皇帝。当年五月,他置酒在雒阳南宫,当面问在场列侯诸将,是什么原因朕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掉天下?汉将高起和王陵把“封地于将帅,与天下人同利”归结为刘帮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把“妒贤嫉能、战胜不酬功、得地不给利”归结为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刘帮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到运筹谋画在帷帐之中,而能决定战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朕不如萧何;综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朕能够用这三人,就是朕所以取得天下的道理!项羽有一个范增,但他不能用,这就是项羽所以被朕所擒的道理!在这里,刘帮不仅一口气连说了三个“自叹不如”,而且把张子房(即留侯张良)视为人中三杰之首,还把善于使用这三人,归为他得天下的原因,是非常有道理的。
《白话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不仅记述了张良的身世,而且专门详实记述了张良自留地跟随沛公刘帮之后,灵活运用太公兵法,给刘帮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屡屡得胜的事例,卷中更加直接明了地写道:“汉高祖好几次遭到困难绝境,而留侯常常献计奏功,这岂可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至于在军营中策划筹算,可以决定千里外的胜算,我在这一点上是不如子房!”。
张良到底如何为刘帮在身处困难绝境之际扭转乾坤的呢?作者司马迁在本卷都作了具体叙述:
(一)张良及时提醒,止步冒进,为刘帮智取尧关频频献计。在进兵咸阳的过程中,尧关是最后一道关口,刘帮想派二万兵力攻打强大的秦军守兵,张良认为不可小视而强攻,就向刘邦献计,用重金收买秦将,秦军接受贿赂,想跟刘帮讲和,提议连合偷袭咸阳,刘帮想听从,张良认为不可轻信,建议乘秦兵松懈之机实施突然袭击,得到刘帮采纳,并亲自领兵攻打秦军。秦军大败,使刘邦早于项羽进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出城投降。
(二)张良以秦为鉴,说以利弊,劝退秦宫,为刘帮还军霸上赋予动因。刘帮到达咸阳,进入秦宫,内心实为宫中声色犬马的富贵生活所动,不听劝阻,一心想住在宫里享受一番。张良劝说刘帮,您是为推翻无道的秦皇才到这儿来的,我们代天下百姓消灭无道的暴秦,应该生活节俭作风淳朴,今天您刚走进秦宫,就想沉迷于享乐,这不就是助桀为虐了?刘帮听了张良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放起了入住秦宫的念头,回到霸水之滨安营扎寨。
(三)张良急公(沛公)所急,利用关系,借助项伯之力,为刘帮虎口脱险争得主动。刘帮到达咸阳,先入关中,项羽妒忌刘帮先得手,占了头功,也带大兵来到鸿门,要想攻打刘帮。张良很快将这个从好友项伯(项羽的叔父、楚左尹)口中得知的消息告诉了刘帮,在此紧急情况下,刘帮听了,大为惊慌,因知道自己本来就实力不足,抗不过项羽,一时不知所措,心急火燎,几次顿足问张良怎么办?最后,还是张良利用与项伯的好友关系,硬把项伯邀去见了刘帮,并恳请项伯向项羽说明自己不敢背叛他的意愿,项伯如法进言,使得刘帮得以虎口脱险,解除了这场危机。
(四)张良从长计宜,故烧栈道,制造假象,为刘帮徐图关中赢得先机之利。急取关中是刘邦的既定决心。张良认为,刘帮既然要取关中,不能强取,就得使用缓兵之计,装出誓不东归的样子,以麻痹项羽。因此,刘帮被项羽封为汉王,领有巴、蜀,前往汉中分封之地之际,张良就劝刘帮道:“何不烧掉您所走过的栈道,明白告示天下人,你不会再到关中来,这样可以安定项王的心”。刘帮听从,依计而行,把栈道都烧断了。张良此计,对刘帮进军关中具有战略意义,实际上就是刘帮建立巩固汉中根据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回马枪,重新打入关中的前奏。
(五)张良慧眼识真,利用矛盾,荐举将王三人,为刘帮转败为胜创造条件。刘帮攻楚,到彭城大败而回,来到下邑,实在感到无能为力,无心恋战,就想放弃函谷关以东土地,谁与我共图大事,就归谁。张良听了,就推荐并建议他使用与项羽有仇的楚将九江王黥布以及在河南一带造反的彭越和田荣,以此三人来急救,一定能击败项羽。刘帮也听从,请出这三人,同时,又叫韩信带兵从侧翼攻打,终于打败了项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张良所推荐的这三个人的力量所致。
(六)张良义正辞严,针锋相对,八方陈述,为制止刘帮盲目分封指点迷津。 公元前205年,项羽紧急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恐惧忧愁,同相国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国的权势。郦食其主张采用恢复韩、魏、燕、赵、齐、楚六个诸侯国的办法,以分散楚军的兵力。对此,刘帮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对张良说:有人替我策画了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刘帮将郦食其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良,并急切地问道:“子房,您的看法如何?“张良听后,认为这是一种使刘帮不胜反败的馊主意,他针对郦食其的主张,指出,采用这种办法,不但不能削弱楚国势力,反而会分散汉军的兵力,引来得不偿失的后果。刘邦反问张良是什么道理?张良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当即提出了“八不可以行”郦食其主张的八条理由。恳切地劝说刘帮:“假如您真用了那人的计谋,您的大事就完了。”刘帮听了,大骂郦生道:竖儒无知,几误乃公大事!幸亏子房为我指明,免得错行“。最后同意了张良的意见,急命左右传语有司,促令消印,郦食其一场高兴,化作冰销。
(七)张良利以韩彭,诱其出兵,达成合围,为刘帮全歼项羽锁定胜局。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了固陵,韩信、彭越因故消极,按兵不动,没有如约按期与刘邦军队会合。张良认为楚军将破之际,他们所以持如此态度,是因为二人都没有分到土地造成的。于是,他向刘邦建议,立即增封韩信、彭越以土地,诱使他们出兵。刘邦采纳并实施了张良的建议。果然,韩信、彭越率领军队迅速赶来会师。刘邦的主力部队与韩信、刘贾、彭越、英布诸军会合以后,在垓下包围了项羽,垓下之战彻底击败了楚军,迫使项羽逃到乌江挥剑自刎。
(八)张良抓住主要,出臣不意,急封雍齿,为刘帮消除内乱起了决定性作用。汉王六年正月,刘帮已大封大功臣20多人,其余功臣尚不封赏。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见各位将军常常坐在一起议论不平。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造反哩!”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说:“陛下以平民起事,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是天子,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陛下亲近的老熟人,所惩罚的都是陛下平时仇恨的人。如今军官都在计算功劳,他们认为拿出全天下也不够人人封赏,又怕平生有过失怀疑被受诛杀,因此就聚在一起谋反了。”刘邦很担忧地说:“对他们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平生最痛恨的是谁?而这件事又是群臣所共知的。”刘邦说:“雍齿和我是旧交,曾经多次侮辱我,我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大,又不忍心杀他。”张良说:“如今赶快先封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见雍齿被封,人人都会安定下来。”于是刘邦设酒宴,封雍齿为十万侯。又赶忙催促丞相、御史给其他人定功封赏。群臣都高兴地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于是他们不再谋反。张良的计策为刘帮及时有效地消除了一场内乱。
以上所例张良之策,在《白话史记》本卷中都有详述,在前汉演义和汉书中也有生动记载。刘帮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他对张良的这番评价,不是他的故意谦让,而是他亲身体验使然。每当刘帮在困难危急之中,没了选择;每当刘帮大敌当前,不知所措;每当刘帮不识真相,无所适从;每当刘帮受到重挫,走头无路;每当刘帮为富所淫,欲向岐途……时,刘帮都问计于张良,有幸听从了张良的计谋而转危为安。张良跟随刘帮扮演了智士的角色,而刘帮在关键时刻常能听计于张良,扮演了
明君的角色。智士与明君的结合,使刘帮安得大汉天下。刘邦建立了四百年的王朝,张良得到了第一谋略大师的历史荣耀。
张良的智谋源于太公兵法,继承活用了太公兵法,他与姜子牙齐名,被后人称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兴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刘备三顾茅庐,请徐元直引见诸葛亮时,元直对刘备说:“若得此人(诸葛亮),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苏东坡的《留侯论》里有句话,“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是指张良处之不惊,足智多谋的。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