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好汉上梁山逼与非逼 |
分类: 红楼西遊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博文 |
“逼上梁山”这个反映梁山好汉上山入伙背景的代名词,经传不衰,家喻户晓,一提起《水浒传》,大家就会联想到逼上梁山的108条好汉。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们都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上梁山的。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只要细细品读原著,详细考察他们上山的前因后果,便可知晓好汉们上梁山的背景相当复杂,不能以偏盖全,一概而论。但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种种入伙原因中,被逼者居多,无论赚逼、诱逼,还是逼降,“逼”是他们上山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有很多好汉上山的原因,并不在于“逼”或不完全在于“逼”。
作为读者,在阅读小说《水浒传》以后,分析判断“逼”与“非逼”难免会有偏颇,但梁山好汉的头领宋江是当事人、亲历者,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心里最清楚。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他的说法,来说明“逼”与“非逼”问题。第八十二回,宋江在入朝招安前夕,当着梁山全体头领的面,对108条好汉上山入伙的原因作了具体概括,他说:“汝等军校,也有自来落草的,也有随众上山的,亦有军官失陷的,亦有掳掠来的。”其中“自来”、“随众”本身就意味着“非逼”的意思。宋江在概括这四种原因时并没有使用“逼”的提法,可见“逼上梁山”一词不是当初就有,而是后人传颂俗成的。而且,“逼上梁山”词义本身蕴含的数量,也不一定是其全部,可能是大部,也可能是小部。
学者文人对“逼上梁山”也有很多说法:著名水浒研究专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将上梁山的农民军头领分为四个类型:被黑暗社会、腐败官府所逼迫上梁山的,以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宋江为代表。被自己所逼,上了梁山的,如晁盖等八人。意气相投上梁山的。被梁山所逼而逼上梁山的,以秦明为代表。他认为“108将中起码有43人不是好汉,大多数人不是被逼上梁山的。周教授概括的四个类型,与宋江概括的四种原因,情况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他说的好汉数量以及“不是多数人逼上梁山”的说法值得商讨。
杜迁、宋万、朱贵原本就在梁山。早在王伦时期他们就在梁山创建山寨,是自愿结伙的,根本谈不上“逼上梁山”。
焦挺、鲍旭、皇甫端等,是自愿上梁山的。如焦挺对李逵说:“我多时要投奔大寨入伙,却没条门路,今日得遇兄长,愿随哥哥去”。又如鲍旭,在焦挺举荐下,也随同上山入伙。还如:皇甫端经张清举荐,赴梁山相聚,他“见了宋江如此义气,心中甚喜,愿从大义”。
鸥鹏、蒋敬、马麟、陶宗旺是经宋江动员后上梁山的。宋江投奔了晁盖,上梁山泊聚义之际,对这四人说:“未知四位好汉肯弃了此处,同往梁山泊大寨相聚否”?四个好汉齐答道:“若蒙二位义士不弃贫贱,情愿执鞭坠镫”。宋江、晁盖大喜,便说道:“既是四位肯从大义,便请收拾起程。”随即四人正式入伙梁山泊。
石秀是经戴宗动员后上梁山的。戴宗下山寻见公孙胜途中,遇见石秀,就动员其入伙,并谈了自己入伙的原因,他对石秀说:“这般时节认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者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梁山宋公明入伙。”石秀听了戴宗的话,叹气道,小人便要去,也无门路可进,戴宗道,壮士若肯去时,小可当以相荐,投托入伙,后来,石秀在杨雄杀死淫女潘巧云后,投奔梁山泊入伙。
李云、徐宁、关胜、卢俊义、萧让、金大坚、朱仝、安道全等是中了义军之计(赚)骗上梁山的。李云在解李逵途中,喝了梁山朱富下的蒙汗药酒,中计被赚上梁山入了伙;徐宁是被汤隆,关胜被呼延灼,卢俊义、安道全、萧让、金大坚、朱仝被吴用设计赚上梁山入伙的。
宣赞、郝思文、索超、董平、龚旺、丁得孙、张清等是被捉上梁山的。关胜中呼延灼计而被擒,宣赞、郝思文为救关胜被秦明捉住;索超雪天掉入宋江陷坑中被捉;宋江攻打东平府,都监董平出战,被扈三娘、孙二娘捉住;卢俊义攻打东昌府,林冲捉住龚旺、丁得孙被吕方、郭盛捉住;张清被阮氏三雄捉住后均归顺了梁山。
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宋江、秦明,还有雷横等诸多好汉,是在黑暗社会、腐败官府所逼之下以及由官府军官失陷而逼迫上梁山的。其中有的是逼迫受降的,有的是在诈逼之下投降的,还有的是走头无路时不得不投靠宋江梁山大寨的。
总之,我无法一一考究好汉们上梁山的背景与动机,更不能精确地按照“逼”与“非逼”,把他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仅举以上例加以说明之。但无论怎样分析,可以肯定地说,梁山108位好汉,尽管逼的形式与途径各不相同,但是逼上梁山泊者还应该是多数。
《说岳全传》中的吴越方言(二) 2010-05-14 16:45
写进《说岳全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晚辈们 2010-05-01
18:23
初读白话文《史记》卷二随记 2010-07-22 14:2
初读白话本《史记》卷一随记 2010-07-20
21:13
细说今昔媒人之称谓 2010-06-27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