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运河世界遗产里运河

标签:
江苏淮安里运河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里运河文化长廊,位于中国运河之都-江苏省淮安市,北起大闸口、南至堂子巷,总范围45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长度15.6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景区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两处遗产点(清口枢纽、清江大闸)和一处遗产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
里运河全长32公里,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是淮安人的母亲河、文化河。
淮安市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公元前486年,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河段——邗沟沟通江淮,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与运河相伴而生,两千五百余年。
明清时期,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相继驻扎淮安,淮安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储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拥有“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名。
2014年,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之一,共有遗产区2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1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长46km,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和张福河)、遗产点5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
清江浦,一个波光涟漪、水流潋滟的名字。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从古代流淌到今天,生生不息,涛声依旧。
1415年,漕运总兵陈动用民工疏浚北宋开凿的沙河故道,拉开了清江浦繁华序幕:一河中枢,九省通衢。从此,清江浦以“南船北马”之重关,出现在皇家御案上、臣工奏本中、山西票号里和历史典籍的字里行间。
“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在明清两朝,清江浦誉冠南北、名闻天下。“千里运河第一浦”就是对清江浦最名符其实的赞叹。漕舟云集,市井稠密,在漕运兴盛的年代,这里聚集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五教汇聚,成“帆樯如林,百货山积”之势。清江浦把南方地理与人文的清秀和北方地理与人文的雄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江浦历史文化。
慈云寺国师塔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地标性建筑。据历史记载,为纪念顺治皇帝的老师、清代名僧玉琳国师,清朝康熙年间曾建有国师塔,后因多种原因被损毁。如今借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契机,在原址上重建国师塔。
清江大闸建于1415年,是目前京杭大运河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水利建筑和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遗产。清江大闸由正闸和越闸组成,无数块青石被糯米汁拌石灰进行层层叠加、相互咬扣形成坚固的石闸、石墙,浑然天成。
御码头,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皇帝登岸的码头。现保存完好的清江浦御码头位于通行越闸的越河北岸。码头台阶为石料砌筑,故又名石码头。御码头曾是清江浦十里长街最繁华富丽的地方,无数达官贵人在此上岸登陆,繁荣盛况目不暇接。
里运河是一条历史水流,却又是一片热土,是一部漕运史书,是一个历史舞台,一代代人的记忆,是历史对现在的嘱托,是今天对未来的希冀。她像一串珍珠项链,把各种珍珠般的景致串联起来,把古今建筑遗址串联起来,把历史和现代串联起来。里运河的“黄金水岸”段,尽享淮扬美食。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