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江南贡院及科举博物馆

标签:
江苏南京江南贡院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从此江南贡院便结束历史使命。
从江南贡院落成直至晚清废除科举为国家输送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江南贡院分南院和北院,门票联票50元。南院古色古香,傍着秦淮河,基本上也是展览为主,边走边看,非常写意。
南院魁星阁是南京夫子庙的核心景观和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又称奎星阁、文星阁。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富时望。
在江南贡院北院的基础上建设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博物馆搞的不错,但商业太盛有损科举博物馆形象。
迎宾大厅以“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多媒体短片,生动展示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金榜题名的生活画卷。
江南贡院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核,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皮,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江南贡院宝匣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瓦砾堆积的立体庭院。
千年科举沿革区选取历史上对科举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八位帝王,以历史文物为主体、通过艺术品、多媒体等方式,阐述科举从诞生到鼎盛直至衰落、废止的历史进程。
明清之后,读书人功名之路需经过县府院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几大阶段。科举考试规程区通过展示与各级科举考试相关的试卷、规章等文物,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多媒体互动、场景再现等展陈方式,完整呈现古人应试之路。
金榜题名区展示的是大小金榜以及各种科举匾额、雕刻等。
科举名人区展示的是那些曾经经过科场洗礼,后来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群像。
明远楼始建于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道光年间重建,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明远楼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
号舍在明远楼东部和西部,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号舍充分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因为考生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可参加科举,科考不仅是考核成绩,也是考核考生的人品。考生面前有一些考篮,是考生进考场时带进来的,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