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

标签:
安徽池州九华山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肉身殿在化城寺西,耸立在神光岭上,始建于公元797年,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是朝拜地藏的主要场所,现为全国重点寺院。
肉身殿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原为3层石塔,安葬地藏肉身,俗伸肉身塔,又名“地藏坟”。因塔墓之地曾发圆光,后人名此地为神光岭。至宋代始建塔院,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规模宏伟,后历代均有维修。
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圆寂,依浮屠之法,生殓缸内,葬于神光岭上。三年以后,僧众以金乔觉生前苦行,寂后形迹与经典所载地藏菩萨的本愿、瑞相相合,即在“园光如火”之地(后人称神光岭),建造石塔,将金乔觉肉身供于石塔之中,尊为金地藏,配以庙宇,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是著名的肉身宝殿。
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里面置放三级石塔,内藏金地藏肉身。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面站着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幽冥教主”地藏菩萨。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有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松枝花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
从肉身宝殿北下99级石阶到达“定心台”,金地藏99岁圆寂,石阶代表金地藏年龄,定心台下建有亭、廊,可直通地藏殿。
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
化城寺四周环山如城,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历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九华的“总丛林”。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
化城寺始建于唐,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
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
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百岁宫,坐落于插霄峰(东峰)之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与祗园寺、东崖寺、甘露寺同为九华山“四大丛林”。
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它的4个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百岁宫建于明代,清末民初屡次修葺、扩建。为九华“四大丛林”之一。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属中国重点寺院。现在的万年寺为五层古典走马通楼,雄居在悬崖绝壁之上,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形势十分壮观。
九华山百岁宫缆车下起丛林寺庙祗园寺,上至供奉明代无瑕和尚真身的千年古寺百岁宫,全套设备从奥地利吉拉克·格拉文达公司引进,为国内第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缆车系统。
天然睡佛位于九华山花台景区,睡佛头枕天台群峰,面仰天际,睫毛可见,鼻梁高耸,面庞饱满,下颌圆润,喉结突出,整个面部慈善可亲,形象十分逼真,真可谓“横看是山,竖观为佛”。百岁宫缆车上站观景台为最佳观赏处。
坐缆车下山,可见太白书堂边有两棵粗大的银杏苗木,高耸入云,枝条漂亮、树叶金黄,引人注目。据《九华山志》记载,九华山风景区共有银杏树价格表树20多棵,而这两棵银杏树在有关专家鉴定树龄已达千年之久,现在时九华山风景的一宝。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