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苏淮安镇淮楼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古有大运河交通方便,但自从有了高铁才使得如今的交通更加便利。
淮安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如文通塔、镇淮楼、韩信故里、吴承恩故居、关天培祠,特别是周恩来故居,除此之外,自然景观也不胜枚举,如被誉为“江苏九寨沟”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盱眙第一山,金湖万亩荷花荡等。
镇淮楼,又称“鼓楼”。镇淮楼本名谯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镇淮楼雄踞于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
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缮。另安徽和县也有同名镇淮楼。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因为淮安(现淮安市淮安区)“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纵贯淮安全境的大运河,便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只以到淮安视为安全,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
在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
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
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长28米,宽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东西两侧为拾级而上的方砖踏步。基台上是两层砖木结构的高楼,面阔三间,楼高18.5米,楼顶为重檐九脊式,四角翘起的龙头,双目圆睁直视,大口吞云吐雾,似有腾飞之势,令人惊叹不已。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