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苏苏州盘门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盘门,古称蟠门,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49号。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
盘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八座城门之一,扼大运河与大龙江交汇,但虽经历代多次改筑,其位置基本未变。历史上盘门一带的繁华仅次于阊门、胥门。
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今城垣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的遗物。盘门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
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
盘门陆门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内外两门错置,外门在瓮城东北方,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构成,左右城墙亦花岗石砌筑,均为近代改建。
内门偏于瓮城西南,以三道砖拱构成,其中第二道拱转换90度砌筑,第一、三两道拱各厚三层,采用二丁一顺砌法。门洞纵深13米,宽3.9米,第三道拱高5.45米。为增强稳固性,门外左右加筑梯形护身墙。第一道拱上开有“品”字形小“井”,是对付敌方火攻的灌水口。
登城坡道在城墙北侧,可自东而西上至城台。
盘门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开有闸槽。内外水门之间,南北砌泊岸,东南隅城墙内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级登城台。
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拱最大,高9.7米,宽9.3米,深6米。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
盘门外的吴门桥横跨古运河,是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之道,是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与盘门城楼瑞光塔组成城西南的一组风景。全桥用花岗石和少量武康石砌筑而成,踏步均整块条石。
盘门城墙边的伍相祠,紧挨城河,与城楼为邻,于1988年翻建,是纪念一代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相祠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厅堂、廊亭和花园组成,庭院内点缀花木湖石,四周曲廊,翠竹石笋掩映于漏窗之外。西院庄重肃穆。
盘门景区现在是个大公园,除了盘门,在景区入口处还有助役白牛、瑞光塔、四瑞堂、丽景楼。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法林禅师重葺瑞光寺,市民争相助役,有白牛也来助役,昼夜不息,“工毕即毙”。
瑞光塔传闻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建十三级舍利塔,据说在历史上每修缮一次,塔上就会出现灿烂的五色霞光,瑞光之名由此而来。瑞光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
四瑞堂原来是瑞光禅院所在,后来损毁,就没有再建,而是建了堂。为什么叫四瑞堂呢?还有一个传说:北宋时期,有一位圆照禅师精通禅理,又兼口才极佳,在寺里放生池边谈经说法,讲的舌烂莲花,惊天地泣鬼神,讲的塔放瑞光、法鼓自鸣、白龟听禅、枯竹爆青、四瑞齐现。
历史上的丽景楼曾“雄甲于诸楼”——《吴郡志》,然而沧桑岁月慢慢抹去了它的踪迹,直到1999才重现昔日光辉。丽景楼外观颇象南昌的腾王阁,采用重檐歇山顶。丽景楼气势雄伟,姿态优美,是游人赏景、品茗、休闲、娱乐的极佳景点。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是: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