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不可错过的西津渡

标签:
江苏镇江西津渡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人们是这样总结古西津渡街的。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因此可以看到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长江向东延伸。现在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数公里。从清代开始,这里便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
顺着古街向东望去,隐约看到一个石塔,因塔上刻有“昭关”两字,故名“昭关石塔”。又因其外形像一只瓶子,故又称“瓶塔”。相传为三国时孙权与刘备联姻时所建,当年称之为“石瓶”。昭关石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昭关石塔是喇嘛式的石塔,塔的下半部用块石垒砌,成四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形的台座,下面可以通行人马。它横卧在小街中间,给这个临江小镇增添不少古朴的雅趣。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表示你诚心诚意拜一次佛。
石塔即建于这个台座上,塔高4.69米。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皆用青石雕刻建成。塔座用两个相同的须弥座迭成,须弥座上为覆莲圆座和扁鼓形塔身。再上有13圈带形浮雕,象征13层天,上置法轮和圆形仰莲小座,轮上刻有“八宝”,其上便是塔顶。
在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救生会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有钱人成立的善事机构。这条街充满着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门上可以看到“同登觉路,共渡慈航”这八个字。穿过券门和石塔就是观音洞。
走过观音洞,一路石阶而下。走在石阶上,有一条条中间带着凹槽的青石板顺着石阶方向蜿蜒而去。这里是个古老而著名的码头,应该是独轮车的车辙印迹。继续前进,就是唐代金陵渡,过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为当时京江24景之一。
待渡亭是元明清时期的过江码头。有这样一句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时古西津渡街是人们去金山、扬州的必经之路。这里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市井,招呼着南来北往的游子、商贾、官宦;这里也曾是最繁忙的渡口,维系着数代王潮经济血脉的通和。
顺着石阶往上爬,高处就是云台阁,西津渡最高点。去往云台阁的半路上,也就是半山腰,有多处可以俯瞰西津渡的观景点。
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坐落于在云台山北峰。主阁四层,总高31.5米,平面采用方形,底座南面加前厅,左右两侧分别以曲廊连接二翁亭与聚明堂,整体建筑富有元代特征。
登临云台阁上,可以眺望四周镇江山水风景: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诸山环列,北湖、长江一江横陈,镇江老城区与新城区尽可入目,尽收眼底,一览无遗。登高俯瞰,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
这里的锅盖面可称镇江特色,来此必吃。锅盖面其实就是酱油面。其得名源于清朝。据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还被乾隆夸赞,从此这种面便有了“锅盖面”的称号。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