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运河遗产龙王庙行宫

标签:
江苏宿迁龙王庙行宫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宿迁市历史悠久,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有“项王故里”之称。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
龙王庙行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主要建筑有御碑亭、钟鼓楼、怡殿、古戏楼等,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属皂河古镇景区内景点,是宿迁最为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也是大运河宿迁段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点。
自清代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为皂河龙王庙庙会之日,所有赶庙会的人一起参拜龙王,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并建亭立碑,故又有“乾隆行宫”之称。龙王庙行宫为四院三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筑群,具有清代北方宫式古建筑群特色。
进入建筑群,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神杆(俗称旗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
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两旁置放两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狮。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7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印”。
第一进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亭内御碑高5米,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述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原由和修建的经过。
御碑亭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103平方米。
御碑亭北面是怡殿,位于中轴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处,面阔四间,进深三间,怡殿正门悬挂“法雨慈云”大匾一块,殿内供奉杨、柳、杜、孟四大金刚坐像,分别持宝剑、雨伞、琵琶、蟒蛇,象征“风调雨顺”。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的中心,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两侧对应有东、西配殿。龙王庙是该庙的主要建筑之一,大殿正中供奉东海龙王贴金坐像,该院落是僧人日常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乾隆皇帝5次下榻龙王庙,也是在这里朝政议事、敬神祭祖的。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最后一进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寝宫。中轴线北端是禹王殿,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临幸于此都是夜宿于这殿宇楼上,人们称为“正宫”。与正宫相呼应的是位于正宫两侧的东宫和西宫,这是随同南下的皇妃们居宿的地方。院落内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
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官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是庙内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灵官殿正门上方悬挂“福靖灵波”横匾一块,乾隆皇帝驾临时,此殿又叫“分宫厅”皇帝皇妃进入后宫后,其他文武官员一律禁止入内。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