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府署见证历史地位

标签:
江苏淮安淮安府署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淮安府城有着2200年的建城史。清光绪二十四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淮安府城驸马巷内。这里是中国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历代为军事重地,有“铁打的淮城”之美誉,曾并称淮扬苏杭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
淮安府署,是现存的古代府级官衙建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坐落在淮安老城淮安区东门大街,总督漕运部院以北。淮安府署的大堂体量为全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和见证,其规模宏大。
淮安府署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现存衙门原为南宋五通庙,元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知府范中以元淮安路总管府府署(现漕运总督部院处)加以修葺为府署。洪武三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在城中选址,结果选中了上坂街以北南宋五通庙和元沂郯万户府,便加以修建改造,作为淮安府的新府署,一直沿用到清末。
淮安府中路前段办公建筑,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戒石坊、六科用房、大堂(正堂)。府衙的门脸不大,三间青砖瓦屋面南而立,两个黑黢黢的立柱分边而立,顶着黑黢黢的、花雕横梁,青瓦屋檐下挂着一块漆黑黑的大匾,大匾上工工整整的镶嵌着四个泥金大字——淮安府署。
进出的大门是宽宽的木质大门,门顶悬着块小匾额,“仪门”两个金字缀入其上。门两边吊着两盏白灯笼,灯笼上印着黑黑的“府署”二字,台阶两边高卧着两尊石狮子,石狮子既端庄慈祥,又威武凶猛。
如今的淮安府衙大门,也就是旧时的仪门。旧时,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仪门前下轿,由等待的官员迎入;若遇祭祀大典,喜庆活动,仪门也是要大开的。旧时,进出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左右两侧的门叫“生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
大门后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里青石铺地,一高高的石牌坊当院屹立。牌坊方方的四个柱儿,破天鼎耸,正中面南的横石板上棱角分明地刻着三个金字“公生明”。这牌坊叫“戒石坊”,是帝王赐给府衙作为官场的箴规用以警戒官员的。
戒石坊后就是淮安府衙的大堂,大堂的东西两边有两排房屋,按左文右武的习俗,东侧房屋居吏、户、礼三科,西侧房屋居兵、刑、工三科。
淮安府衙的大堂,居院之中,面南横卧。大堂是叠梁式木构架,两山为悬山式屋顶,五花山墙,屋顶青灰陶瓦铺就。大堂正中醒目地高悬着由皇帝钦赐、宋代思想家朱熹撰写的“忠爱”二字的红匾额,匾额时时告诫官员要忠帝王,爱子民。
中路后段主要是知府及知府家人生活居住场所,依次为二门(垂花门)、二堂(筹边堂)、宅门、上房(清德堂)、青玉堂、后花园。
从二堂过宅门便是知府居住的上房院落。这里花木丛生,一派休闲园林格调。正面为知府及夫人居住的上房;东厢房为知府官亲、长随等居住的场所;西厢房为知府两位重要幕僚“刑名师爷”、“钱谷师爷”居住场所。上房后面是青玉堂,青玉堂为二层楼房,是知府小妾及子女居住场所。
东路为迎宾、宴客场所。首先是祭祀、招待来宾娱乐之所——古戏台、酂侯祠;后为宝翰堂,是知府用来和来宾交流诗、书、画的专门场所。
西路为军捕厅署,设有仪门、待质所、熬审房、法鉴堂、二堂、三堂、东西厢房、腰斩台、皮场庙、库房、水龙局等建筑。(二堂、三堂及东西厢房现已为中国历代酷刑刑具展示地)。
淮安自古人文荟萃,城内名胜古迹星罗密布,淮安府署作为全国仅存之一的古代府级官衙,更是显其历史地位。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