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崂山传统太清景区

标签:
山东青岛太清宫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太清景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东南部,从青岛市区沿香港东路东行30公里即可抵达,是游玩崂山必选的景区。景区以著名道观太清宫命名,简称太清景区。太清景区坐落在宝珠山下,宝珠山七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环绕着一临海谷地,形成特殊的地理环境。
宝珠山主峰称“老君峰”,其左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边依次是“重阳峰”、“蟠桃峰”、“西王峰”此7座山峰挡住了北方的冷空气,南面海湾,名“太清湾”,又有暖湿的海洋空气源源不断送来,使此地形成亚热带气候环境。故名“崂山小江南”,依照传统风水学分析,此的确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所以自古以来此地成为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和道家丛林。
太清宫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位于山东青岛东50里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崂山地处海滨,岩幽谷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传说不但有仙人居此,而且还有食之可长生不死的仙药可求,故历代均多修道求仙之士来此盘桓。传说为秦始皇入海求仙药的方士徐福,就是在此出发,故至今太清宫前海中有“徐福岛”,即为纪念徐福而得名。
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以太清官最负盛名。据《太清宫志》记载:汉时有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来崂心,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金童宗昌明年间,全真道士丘处机、刘长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刘长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信众甚多,放太清宫便成为道教全真随山派之祖庭。
太清宫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长老院及客房组成。三大殿为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天尊)、三皇殿(祀伏羲、神农、轩辕)、三官殿(天、地、水三官)、四陪殿为东华殿(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吕祖)、关帝祠。
三宫殿院内古“耐冬”树,隆冬开花,花期半年,传为明初张三丰手植,蒲松龄《聊聊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传说即此树化身。蒲松龄曾居太清宫,常在关帝祠前亭中写作,据传《聊斋志异》中一些篇章即写于此。
元时著名道土张三丰曾在太清宫修炼,崂山左侧靠海处有“三丰石堵”,塔底有洞名仙窟,即张三丰隐修处。太清宫奇花异草,四时不绝,水木清华,环境清幽。汉柏、唐榆、宋银杏历经千年风霜,今犹华茂葱郁。现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道众甚多,此处以传授道家动功拳术闻名中外,故喜好内家拳者多来参访。
明霞洞在崂山南部昆仑山腰。自山下拾级而上,一路幽篁夹道1公里许即到洞口,也可乘太清索道扶摇直上。该洞开凿于金大定年间,洞额“明霞洞”三字为清代书法家王序所题。据说原洞高大宽敞,明代道人孙紫阳曾静修于此。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入地下。洞东巨石尚存,题刻有“天半朱霞”。洞前平崖如台,由此遥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视崖下,沟壑纵横。崂山胜景“明霞散绮”即此。由洞后小径攀援而上,经玄真洞可达昆仑极顶(俗称北大顶),上有天池。
关于青蛙石的传说,那就更多了。一种传说是:这只青蛙本来住在月宫里,因为犯了月宫里的王法,被嫦娥贬下凡界,任由人间取其蟾酥配药治病。无奈中,它只好整天翘首凝望月宫,期盼嫦娥大发慈悲,召它回宫。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当年四海龙王交战,东海龙王打败了南海龙王,并罚其变成青蛙,守卫海疆。南海龙王从此变成了这块青蛙石。疑为大海是荷塘,不闻蛙声胜有声。请留意前方峭壁下岩礁上那块突出的巨石,它多像一只似跃不跃、翘首凝望的青蛙啊!这就是崂山著名的象形石之一—青蛙石,也叫“翘首金蟾”。它是一块被海浪冲击而成的巨大象形石。其形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沿崂山南部公路前行约10公里,就到达八水河。八水河是以八条漳水汇集成一条不长的山涧而得名。这条山漳,泻于两山之间,涧底大石垒垒,水从乱石隙中奔腾而下。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凌空飞泻呈八字形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从岩顶冲下。
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