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天下第一瓮城之中华门

标签:
江苏南京中华门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中华门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1369至1375年在其扩建而成,时称聚宝门。
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交通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旧时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城门设置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城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
1931年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
1988年1月,中华门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2012年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
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一般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砖来自各地,故其城砖材质的土性也呈多样性(有粘土、沙土、高岭土等等)。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