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盐宗庙和盐商卢宅

标签:
江苏扬州盐宗庙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卢氏盐商住宅始建于清光绪20年,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也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遗迹。卢氏大宅作为古运河整治改造精品段中的点睛之笔,2014年随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
卢氏盐商住宅是一座扬州晚清盐商最大的豪华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宅主为商界巨富卢绍绪。此宅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当年兴建此宅耗银7万余两。它以绵延的建筑群落、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诸多珍珠中最耀眼的一颗,是扬州古城文化当之无愧的新看点。
卢宅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是反映扬州盐文化的重要古迹。从外表看古宅青砖黛瓦与一般住宅无异,但置身其中,一种“藏富不露”的恢宏之气扑面而来。后来经过修复,不但古建筑获得了新生,往日盐商的富庶也得以重现。
整个卢宅构筑考究、豪华气派。原前后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进入仪门,为照厅,照厅后有厅两进,前厅为正厅,后为二厅,皆面阔七间,以当中三间为主厅,两旁作会客、读书之用。其后为女厅,再后为住宅楼厅两进,皆面阔七间。令人感到痛惜的是,最为豪华的照厅、正厅、二厅、女厅四进房屋在一次大火中付之一炬。
卢氏园中的门楼、住宅楼、意园、藏书楼等,为保存完好的原有建筑。宅后为卢氏园的意园。西南有凉亭一座,园北有“水面来风”旧馆,在绿树的掩映下古朴而苍凉。旧馆前有长廊,中有月门通庭院。廊前有池,池中置假山湖石,一泓碧水有暗道通馆内院落,让人有曲水通幽之感。
旧馆后有装修考究的藏书楼一座,保存得相当完好。藏书楼西侧有一架在扬州罕见的百余年古紫藤,茂密的藤萝蓊蓊郁郁地爬满了藏书楼的西侧。
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是军管营房,苏北军区服装厂就设在这里。1958年大办工业时,成了扬州制药厂,后又被五一食品厂使用,1981年的一场大火使这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清代建筑物精华部分化为灰烬。
修复后的卢宅保留了以前的风貌和原建筑的一砖一瓦,现在的工艺和布局跟原先一样。目前是扬州市接待城市贵宾的标志性品牌,在扬子江集团的经营管理下,卢氏古宅己成为品味淮扬饮食文化与清代盐商建筑文化的清雅之处。
如今的卢宅,新推出的上、下午茶点,以卢氏菜谱中的蒸饺、汤包和五丁包等为主,游客在古宅中品尝淮扬特色茶点,别有一番风味。其中早餐7点到10点,不能预约,只能散客。午餐要预约。2011年4月8日与公司女同事们庆祝三八节游扬州,我们早餐就在此品尝。
扬州虽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城市,但盐宗庙的建立并不很早。清同治元年(1862),时任两淮盐运使的乔松年在泰州以六百缗钱购买画家顾坚之别墅,易名“小香岩”,后来又在其西侧将原明珠禅院改为“盐宗庙”,再把两者合并一处,建大门三楹、左右翼墙各一门。次年落成,乔松年亲撰《新建盐宗庙记》一文,镌碑嵌于庙内壁间。这就是中国南方,也是两淮盐区的第一座盐宗庙。
盐宗庙就在卢氏盐商住宅隔壁,非常引人注目,站在盐宗庙门口就能看见庙内供奉的历史上与盐商有关的三位重要人物:夙沙氏、胶鬲、管仲,他们被尊为“盐宗”。背景画面为波涛汹涌的海浪,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吸引人走进去,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盐宗庙整体布局的特点,从大门就可以看到祠堂内,不像规整的民居,入门厅左折穿仪门才能看见正厅,这是祠堂建筑与民居布局的不同点。盐宗庙前后三进,一进比一进高,即使在山墙尖也能辨出前低后高,这也寓意着“步步高升”之意。整个建筑的屋面、墙体、构架古朴气势尚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盐宗庙经历了百余年的沧桑,但祠堂内构架、梁、枋、桁上遗存的彩绘,由于后来天花板的长年封护而得以幸存,后经整治修复而重现昔日的风采,其中部分彩绘至今仍绚丽多彩,也有部分由红、黄、绿、青、白、黑组成的彩绘显得沉稳庄穆。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