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苏苏州吴江古纤道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区227省道东、京杭大运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始筑,又称“至正石塘”,名松江堤。京杭大运河西岸全长约1800米,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驳岸的巨型青石即为元代遗存,为江南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意义重大。
去古纤道参观,在地图导航上能找到,但是这是个野景,无人管理,所以没有明显的标志。还好对面有个汽车修理场,能停车,然后跨过省道,就可以来到运河边。唯一可见的是有一个牌子表明这里是大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除去基础,纤道高1.59米,宽3.1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今存2座,一曰“三山桥”,为梁式五孔桥梁,花岗石砌筑。一曰“南七星桥”,为梁式六孔桥梁,花岗岩砌筑。1995年重建北七星桥为拱形三孔,花岗石砌置。
吴江古纤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据《吴江县志》记载,太湖与吴淞江之间为广阔水面,湖尾江首浑然一体,古称“一片白”。一千一百多年前,吴江是个水乡泽国,在现在的运河古纤道以东是运河,西面便是太湖湿地,太湖水涨时,水会漫过浅滩与运河交汇。由于风急浪大,船行不便,翻船覆舟是常事。
因此,筑堤修路成了古代吴江人的共同愿望。唐元和五年和北宋庆历二年,在苏州刺史王仲舒和苏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挥下,太湖东沿修成一条南北贯通、水陆俱利的湖堤,史称“吴江塘路”。
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称为“至正石塘”。在吴江这样地势低洼、土质松散、湖荡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古代吴江人却用聪明才智战胜了困难。
公元1346年至1347年间,又全部用统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体内外再筑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宽,全长约9里,这一段名为石塘,又称“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运河有史以来最坚固、最完整的一条临水路道,被喻为江南的“水上长城”。
站在古纤道上,这里的每一块青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风风雨雨的历史,“水上长城”展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古纤道除了在航运上发挥的作用,它的历史意义更显得弥足珍贵。
这一古纤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构筑讲究而科学,为了方便太湖泄洪,古塘共设计了136个涵洞,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后来这一纤道多次修葺,但现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驳岸仍为元代遗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1984年,吴江航道处在进行航道养护工程时,将沿线各地残留的古纤道大青石进行集中,重建了1.6公里的古纤道,并修复了3座古桥;在京杭运河苏南段四级航道整治期间,吴江又对该段古纤道进行维修;在苏南运河吴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期间,吴江航道部门结合实际及时变更设计方案,绕开运河古纤道,保护了这段宝贵的文物古迹。
古纤道有着优美的传说。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茶圣”陆羽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纤道一带已成为热闹的城区,吴江汽车站就在一旁。新老吴江人和游客们到古纤道散步,沿着塘岸、石桥走去,观赏着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船只,甚是惬意。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是: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