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国近代史遗址总统府

标签:
江苏南京总统府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现已辟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今年春节雨中来到总统府,无奈游客人山人海,只在门口看看,时过四个月的今天终于进入总统府了。
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清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来又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除中轴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三四条自成一体的小轴线。总统府建筑群经历六朝、明、清、太平天国和民国等历史时期,最终奠定建筑群现今的基本格局,在一次又一次扩建、改建、重建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大小共八条轴线。
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
门楼建于1929年,姚彬设计。这里也是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真神荣光门、清两江总督署以及旧督军署大门旧址。在这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门楼前,保留了督署前石狮,并加建了照壁(后于2003年因长江路拓宽被拆除)。
门楼与大堂间的广场由水泥条石铺成,有些柱础规律地掩于条石下。东、西朝房依旧保持清代建筑风格,东朝房曾为督署的吏户礼三科,西朝房曾为兵刑工三科。民国时期是卫士室。
红柱灰瓦、方砖铺地的大堂建于太平天国荣光大殿原址,大堂正中悬挂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大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一,其后由封闭的西式通体方格毛玻璃封闭穿堂与二堂相连。穿堂东面是一清代四合院,西面是大礼堂。
二堂位置是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真神天父殿,内有4根粗壮红柱,拱形的北门上部是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加上重檐青瓦,粗看是标准中式建筑,其北面外部却又是典型的西式风格,硕大的拱形门上嵌有拱心石,并饰以西式花纹。
中轴线的最北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子超楼,也是总统府内最重要的建筑。虞炳烈设计,1935年12月由鲁创营造厂建成。这是当时少见的高楼,中间高些,有六层;两边稍低,为五层,左右对称,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主要沿着中轴线到西轴线看看。西二轴线由太平湖及周边建筑、图书馆楼、游客餐厅组成。太平湖是西花园的中心,呈东西对称、北窄南阔的瓶形,周长500余米。东榭西楼,北阁南舫,不对称地围湖而建。
漪澜阁立于水中,左右只有石桥与岸相连,所以太平天国机密房选址于此。上世纪30年代初为高级参谋室。
建在太平湖东岸的忘飞阁水榭,与同样三面临水的夕佳楼隔湖而望,是观赏园中美景的绝佳之处。
不系舟石舫是大院最古老的遗留建筑,为清两江总督尹继善所建,名字是乾隆亲赐。如今除石质材料外,木质结构已更换多次,太平天国风格的船舱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装饰。
西三轴线由主计处办公楼、桐音馆、花厅、观戏台及孙中山起居室组成。成形于1870年,曾国藩重修督署时期。主计处办公楼建于1935年,呈回字形,后作为军令部、参谋本部、首都卫戍司令部办公用房。现为江苏禁毒展览馆展厅。
桐音馆掩于数棵青桐之中,民国时期为军务局局长室。此馆与花厅间的假山系多次垒建而成。花厅、观戏台及其东部长方廊均为晚清建筑,孙中山曾在此议事会客,后用于诗会、堂会,后为军务局办公处。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