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世遗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标签:
江苏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南有苏杭,北有淮扬”,这是历史上老淮安最兴盛时的地位,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历朝都利用大运河实施南粮北运,至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期,大量人口北迁,造成巨大的粮食缺口,只得依靠南方各省粮食主产区供应。由此,漕粮运输制度被确立,并设官治漕。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官署建筑群,1860年漕运总督署前往清江浦,此处公署便废弃,后来拆平成为体育场。2002年,淮安在旧城改造时发掘清理了仅存的建筑遗址。
明朝和清朝时期,漕运总督多为二品官员,享有树总督旗特权,不仅掌控南粮北调、北盐南运,同时还管理着沿岸地方政务。
明清的漕运总督部院位于淮安府城中心,与南面的北宋镇淮楼、迎熏门(南门),和北面的淮安府署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规模宏伟,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曰“重臣经理”,东西分别曰:“总共上国”、“专制中原”。
漕运总督部院正中的门楣挂有一块横匾,上面写着“总督漕运院部”。大门一字排开有三组建筑,每组三间,中间一组略高,两边等高。
在大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大门对面有照壁,大门前还有元代从波斯国运来的白矾石狮子一对。
石狮两边各立有一块石碑,东边一块碑上刻的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西边一块碑上刻的是: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两侧各建有一座方亭,亭内立有石碑,碑上分别刻着“旌善”和“申明”。
衙署大门墙壁上镶着几块石碑,一块是《漕运总督署图》,是线刻在黑色花岗岩板上的平面图。
从平面图上看,依中轴线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后院等。大堂坐北朝南,五开间五进,青砖地坪,有大柱34根,现存有33个柱础。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
走进署衙大门,里面一片空阔,看得出当年宏大的规模。历史上,漕运总督衙门设在老淮安,促进了这里商业的发达。漕船到达这里后,需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城内外店肆酒楼鳞次栉比,市不以夜息。
漕运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开始于春秋,发展于秦汉,昌盛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然而,清末朝廷政治腐败、官员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加之速度快、运力大、成本低的铁路运输逐渐崛起,迫使风风光光地走过了2300多年的漕运逐渐衰败,从此让位于铁老大。随着清末漕运的停办,衙署的裁撤,这里不再门庭若市了,总督漕运部院也被荒废。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