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
标签:
安徽滁州醉翁亭游记旅游 |
分类: 神州行·华东篇 |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景区,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为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亭角夸张地飞起,如鸟展翅。亭内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内有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沿亭四周有木拦围护,以供观览山景。
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皆为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对该亭的咏歌感叹,其一为南宋人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
二贤堂在醉翁亭北侧,上为小瓦结顶,十六根立柱三间通联,格花门窗。堂内立有王禹偁、欧阳修两尊塑像,部分欧阳修手记照片和有关历史资料。堂外山崖上有南宋崖刻“二贤堂”三字隶书。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人称“欧文苏字”,并为二绝。亭后有一高台曰:“玄帝宫”。
宝宋斋再西就是意在亭,亭名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句意而来,意在亭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影香亭位于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池中的石礅上。影香亭上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代林逋(967年—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下句写梅的清香。
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为明代滁州判官张明道所建。
在亭子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到古梅的各种姿态,古梅亭楹联:寒流疏影;翠积清香。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菱溪石亭位于怡亭南侧、宝宋新斋东北侧,为醉翁亭核心景区内的一处仿古四角亭。此石为欧阳修亲自发现,移置于此,却是历千年而无损。此石原存于琅琊山脚下由西向东的一条溪流,名菱溪,今溪已废,只存池塘,称菱溪塘。
醉翁亭位于当时的淮南滁州。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受牵连。欧阳修被以莫须有的“张甥案”贬知滁州。
欧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对,怡然乐观,为政之余,陶醉于“环滁皆山”的景色,常偕僚属留连于琅琊山中,与州民同乐而成为历史佳话。
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欧公的学术文章和道德人品,特于山中建亭为他的游山助兴。欧公以“醉翁”作为亭名,并由此创作出了《醉翁亭记》。
附上海龙公的神州行之华东足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