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四)

标签:
道德经译少木森禅与道文化杂谈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或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因此,有道的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身家性命置于度外,反而能更好地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所谓的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少木森)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或释:
最善的(人或事)都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守在众人都不喜欢处守的低下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善于居于低调的下位;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识;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化难为易,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善于发挥所长所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少有过失,少有怨咎。(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