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五)

标签:
教育少木森道德经译禅与道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或释: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少木森)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或释: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开阖循环中,能像母性一样柔顺而博大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生它,养它,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了万物、养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这个世界应让人效仿的)“玄德”。(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