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三)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译杂谈文化教育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三)
德经——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或释:
“道”使宇宙混成为一,独一无二。混成为一,其实也就包含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又呈现了各种形态分化,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孤弱)、“寡”(无助)、“不谷”(不谦虚),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对一切事物来说,减损它却反而可能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可能面临减损了。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行霸道的人总不得好死。我将引以为戒鉴。(少木森)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或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没有(这种无形的力量)不可以穿透的间隙。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普天下没有什么比得上。(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