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四)

标签:
少木森诗与禅道德经注杂谈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四)
德经——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或释:
声名和生命哪个更为贴己?生命和货利哪一样更为贵重?得益和损失,哪一个更为有害?(这些都须要参悟!)所以,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有更多的付出;过多积敛财富,必定可能遭致更惨重的损失。(要知道)懂得满足,就不易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易遇见危险;这样才可(在乐途)长久行进。(少木森)
(太好了!博友赵彦春对上文做了英译,转贴于此,与朋友们分享)
赵彦春英译:
Which is more vital, fame or life? Which is
more precious, life or goods? Which is more harmful, gain or loss?
Therefore, to desire too much is to lose a great deal; to store a
lot is to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或释:
赵彦春英译: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