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

标签:
道德经译少木森禅与道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或释:
不推崇贤才异能的人,使老百姓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有贵重之物,使老百姓不做盗贼;不显耀足以引起贪欲的事与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不执智巧,不生贪欲。致使那些“智者”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少木森)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或释:
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啊,好像是万物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似乎存在于天帝之前。(少木森)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