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二)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释教育诗与禅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二)
德经——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或释: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宜频翻频动,否则就破碎稀烂了!)。用“道”的恒常精神治理天下,各种妖异的存在就不再显得变化莫测(——鬼怪都起不了作用啦)。非但鬼怪不起作用了,即使鬼怪作用仍在,也难以伤人了。非但鬼怪的变化莫测难以伤人,有道的圣人也不会去伤害它们。这样,大家互不相伤,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厚德治国”的恩泽。(少木森)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或释:
有大国风度的国家,反倒善于处“下游”,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换一种说法)就是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然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位置的缘故。
所以,大国比小国善于处下谦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而可以主导小国;小国对大国处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而可以谋求主导作用。总之,有的可以凭籍处下态势以占居主导地位,有的则可以使自己善于处下居柔而谋求主导作用。
大国不过分贪欲而让小国分享国际资源,小国不过分贪欲而让大国占居领导地位。要想让两方面得到各自所欲求的,大的(尤其)应该善于处下居柔。(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