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二)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译教育杂谈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或释:
少发号司令,才合乎于自然,可以任运自然。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道而求道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而求德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如果你诚信不足,人们自然就不会信任你。(少木森)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或释:
踮着脚尖是站立不稳的;迈着过大步伐是不能远行的。自逞已见的,肯定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肯定难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一定少有事功;自我矜持的,必定难以长久在途。这些做法与道的理想范式相比,实在是一种“馀食赘形”的东西,是令人厌恶的,所以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做。(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