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四)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释教育诗与禅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四)
德经——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或释: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第一步。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逞强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压制或抵抗,就会反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明道的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明道的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而不稀罕那些难以得到的货物;学别人之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借此,以辅助疏导万事万物行于其自然,以达不敢妄为的“无为无不为”境界。(少木森)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译或释: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给民众权谋智巧伪诈,而是教导民众淳厚朴实。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往往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权谋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权谋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伴和着万事万物复归于真朴,最大限度地顺乎自然,然后才能无往而不利。(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