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五)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释诗与禅教育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五)
德经——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或释: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注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于是配称为百川之王。
因此,明道的人要想得到人们推崇拥戴,必先在言行上对人们表示谦下;要引导人们,必先做出适当的退让(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利益的后面)。
因此,明道的人虽然地位居于人们之上,但人们却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他走在人们的前面了,但人们却并不感到他构成妨碍。
因此,他得到了天下人真心拥戴,永不厌弃。
就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相争。(少木森)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或释:
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大”、太过普泛了,似乎不像具体事物那样可以把握。要知道,正因为它确是“伟大的”、“普泛的”基本行为法则,所以才不像具体事物、具体行为本身那样的具体、形象;如果针对具体事物、具体行为作具体论述,它早就琐碎不堪了。
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原则,把持这“三宝”以保证大道得以贯彻运化:第一件叫柔慈;第二件叫俭啬;第三件是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保持柔慈,就能全力以赴,所以这就叫“勇武”;有了俭啬,就能广惠天下民众,所以这就叫“大方”;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就能成为群体的首领。如果舍弃柔慈而妄逞勇武,舍弃俭啬而追求所谓出手大方,舍弃谦让而事事争先,那就死定了。
保持柔慈,投入争战能取得胜利,用于防守能巩固防线。天要助谁,就让他柔慈,用柔慈来保护他,强大他。(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