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一)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释教育诗与禅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一)
德经——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或释:
为政随和散漫,人民反而淳朴忠诚;为政勤紧苛刻,人民反而怨愤狡黠。灾祸啊,福祥依傍的亲密伴侣;福祥啊,灾祸就潜藏它的里面。谁知道这祸福迁延嬗变的准则呢?那是没有一个定准的。合格正常会变得出格反常,良善祥和会变得妖异险恶。人们对这迁延不居的动荡感到无所适从,由来已久。因此,圣人方正而不孤立,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率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少木森)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或释:
治理百姓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和节用更为重要的了。有爱惜和节用精神,就能够做到事事早作筹划;早作筹划,无非就是不断地积累“德行”;不断地积“德”,使德行深厚了,就没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没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当担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这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可以说就是一个国家根深祗固的长久之道呀!(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