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少木森
少木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473
  • 关注人气:14,8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七)

(2014-11-30 06:31:43)
标签:

少木森

道德经注

杂谈

文化

分类: 讲座稿选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七)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七)

德经——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或释:

出离了“维生之道”就会进入“速死之途”。人世间,“天然”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天然”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因为善加折腾,反倒失却“维生之道”而入于“速死之途”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讲究太过度、奉养自己太过度了。(这样瞎折腾,反倒“自速其死”)。传说,善于护养自己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参加战争,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对于他,犀牛无处投角,猛虎无处伸爪,武器于其身也无处显露锋芒。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总能无为而为、恰如其份,根本就不会瞎折腾而进入“死亡之途”!(少木森)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或释:

   道生化万物,德畜养滋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态势自然形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所以,道生化万物,德畜养滋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滋养与庇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叫做拥有奥妙玄深的德啊!(少木森)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七)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四十二)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四十一)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四十)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九)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八)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七)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六)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五)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四)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三)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二)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一)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九)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八)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七)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六)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五)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四)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三)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二)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一)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九)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八)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七)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六)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五)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四)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三)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二)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一)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十)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九)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八)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七)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