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七)

标签:
军事少木森道德经注释诗与禅教育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七)
德经——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或释: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人外面似乎总是穿着粗布衣裳,可里面怀着的却是稀世美玉啊!(少木森)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或释: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当然是很糟糕的缺点啦!要知道把“不知以为知”当作缺点和毛病,才能够尽量不犯这样的毛病。有道的人没有这缺点,就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