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六)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释诗与禅教育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六)
德经——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译或释:
善于当士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泄愤、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趾高气扬、不轻易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驱动别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就叫做有了不争之德,有了善于驱动别人、借用别人力量的能耐。这就叫做符合于道。(少木森)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或释:
用兵的人总是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起臂膀,却像没有铁腕可凭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敢与敌人对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操持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侮敌人更大的了,轻侮敌人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忧患甚至显得哀愁的一方总是可以获得胜利。(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