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一)

标签:
少木森禅与道道德经译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一)
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或释: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个道就不是所说的那个“恒常之道”了。名,如果可以被取成名了,那个名也就不是所说的那个东西的“恒常之名”了。“无”,是我们取的一种名,它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有”也我们取的一种名,它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我们要有“常无”概念,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要有“常有”的概念,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端倪和极限。(说起来)这两者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出自天地本源、万物化生的玄妙幽深的内核。这两个同样玄妙幽深的东西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天地间一切生化运作的微妙法门。(少木森)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或释:
将美张扬得天下人都知道其之所以为美,就令人嫌恶了;将善张扬得天下人都知道其之所以为善,就走向“善”的反面了。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总是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处事,以“不张扬”的方式建言立教,就像万物生化运作而不自我宣扬,生养了一切并不据为“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那些功名业绩反倒不会消逝远去。(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