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九)

标签:
少木森教育道德经注释诗与禅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三十九)
德经——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或释:
民众都已经不怕死了,为什么还要拿死来恐吓他们呢?像那些想要让民众因怕死而怕他们的人,总是对稍有出格者就随意抓来杀掉,这种政策,哪敢一直坚持呢?要知道,天道恒常中会有一种汰劣机制来“司杀”的,俎代这汰劣机制而妄动杀戒,那就像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俎代高明的木匠砍木头,是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的。(少木森)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译或释:
民众之所以遭受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所以民众才陷于饥饿。民众之所以难以被治理,是由于统治者太过贪求功名、政令繁苛,所以民众才难以被治理。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自奉过奢而搜刮过甚,所以才冒死轻生。只有恬淡明志,不一味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人生享受的人高明呀!(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