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楼市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关键表现在于成交下滑以及出现降价销售行为,当然也包括变相的降价销售行为。
如果不加认定就提出崩盘或拐点难以免俗,因为房价分水岭一说为时间,什么时间会出现有涨有跌,二说为泡沫破裂,全盘皆输,介于中间的则提出房价明年或稍后出现涨跌或稳定下来,稳定的表现不外就是平稳上涨或小幅上涨。
这些判定都有其理由,也是议论自由的环境使然。
结合几个主要城市的降价特点,足以说明问题。
首先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开发商在降价销售,出现拐点也好,崩盘也罢,必然是全面的降价销售而且还没有需求来呼应,或部分小需求在响应,显然还不到全国性降价销售的时候,据我所知,通过降价或变相降价来达到一定的成交,才是部分开发商的主要目标,而之所以降价促进成交,关键在于开发商如何判定明年楼市的整体走向,看跌者或拟退市者才是目前主动降价的主体。
其次我们应该看看降价销售的项目类型与所在区域,
笔者调查武汉各涨幅剧烈的几个区,发现
同一开发商在不同项目上实际有升有降,升的是中心地段及舒适房型,降的只是那些“面积与调控要求相符而功能结构与市场中的纯结构调控政策下新设计的紧凑户型”,实际就是落伍的户型,开发商在调整自己手中的房源质量应该是这一次出现大规模折扣销售的主要一面。
就区域来说,只是那种基于市场机会发生投机消费较频繁的区域,如光谷,曾经因为一个富士康产生集团消费及追涨效应,曾经因为一个世界城让小型立体式商铺炒到三万元每平米,更因为火车站的立项及四桥的接近完工,让此处的一些生态环境优良,教育配套成熟而地价较低的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涨势,现在基于资金及清理项目的考虑,加上边郊地区还存在一些中小型开发商,他们为了安全退市,也选择降价销售。换句话说,这些降价只是将泡沫中的一部分还原到价值里。
最后,我们应该看看降价销售后的开发商所得,是利润减少还是资金短缺,笔者跟踪沿江的两个项目,发现这回的降价销售并不是市场促进也不是政策管制的结果,而是另有原因。
一种是洗钱或变相炒作。由于没有限时销售有些项目取得五证比较提前,但没有做相关的宣传与买卖,而是将项目的整体或局部卖给了基金或投资团队,再稍后零售,此次降价实际是批发转零售环节为了加速回款躲避风险的不得而为之。
二种是投资萎缩导致的,这一种应该是直接降价,利润会有所减少。但这种降价也说明判定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否会出现拐点或崩盘,不能仅就需求来统一判定而应结合投资转移及本地吸引投资消费的量,如深圳,如果投资完全撤出,并且回归到零六年初的均价水平,这是合理的价格,如果还是不能走出困境,判定这个城市出现拐点是有依据的。
还有一种降了价赚了钱的情况,即将项目打包后由新东家降价出售,这种降价只是卖出一部分以弥补资本运作中的缺口,留下的全是优质资产,一旦资本运作链条形成良性循环,降价动机自然消失了。
所以,不要以开发商降价销售或不只一家或相当数量开发商集中出现降价销售就认定拐点到来或楼市可能出现雪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