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五次加息提前发生了,此前也经历过加息历练的人们,并不会因为再次加息而停止住房既定消费;已选择按揭消费的人们也没有必要对加息耿耿于怀。
各方面的舆论提及应对加息环境的买房策略,更多涉及提前还贷以及合理利用贷款利率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并对新增贷款消费户提出多选择“固定利率”消费。
我的建议与想法是,没有必要,
首先,在不断加息的环境下,各银行也不是吃素的,固定利率形式下其承担水平不断加高,固定利率的负担与浮动利率的负担总体绝对是平衡的,老百姓再怎么算,也敌不过精算师与金融工具设计单位的“智商”。站在金融机构经营者身份看,不可能设计一种固定贷款利率来满足个体消费,因为目前的住房信贷消费总体要求是紧缩而不是扩张。
其次,对待信贷消费成本,如何认识,决定了你不一定要变浮动为固定。因为,我们通过个人信用进行住房信贷消费,决定是否购买的主要因素,一是现付额度与总体使用成本,含后续装修与物业费;二是后期收入稳定程度与可增长预期水平。衡量信贷消费年限的指标主要不能基于消费价格即利率,而是收入稳定性与增长可能性。相反,笔者还有一个经验设想,如果大家不在消费信贷形式上做文章,政府应该从整体角度考虑,利率在住房个体信贷消费行为中的负担如何削弱?
这也是笔者要重点谈的第三个问题。
1、银行体系决定利率为正与负主要依据宏观经济环境。加息的决定权在央行,货币执行机构。而央行并不依据楼市的发展水平来决定是否加息,而基于对货币运行与经济环境来决定。从官方声音分析,统计部门与宏观部门,如统计局与发改委一直都没有提出经济过热的说法,而周小川则一再表示对通胀的担忧。
八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02%,增幅比上年末高1.9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9个百分点。
八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2%,增幅比上年末低0.30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55个百分点。
八月份,居民储蓄分流加速。当月居民户存款减少418亿元,同比多减1616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197亿元)。专家认为,居民储蓄持续分流将长期存在。在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资本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储蓄分流是居民的理性选择。
存款是银行的负债,贷款才是银行的资产。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是希望降低负债率的,站在国家角度,经济存在通胀压力则希望增加负债率。
2、商业银行在经历上市扩张后也还存在与国外银行的竞争问题。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楼市,必然带来楼市在个人信贷消费领域的竞争。作为中资银行,往往国有占主导地位,政府必然要考虑这一因素。
比如,外资金融机构放宽个贷门槛,内资银行不能袖手旁观,这种竞争是长期的,为什么此次加息先于提高首付出台并施行,减税是在授权与提出实施一起实现的,关键是背后存在竞争,既然如此,一旦经济总趋势,换言之CPI归于平静,减息也将不可避免。
房贷消费是一个长期的消费行为,没有必要因为加息原因进行消费形式的变更,更没有必要选择提前还贷,就着目前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其他投资,比如国债,收益比提前还贷节约要高约百分之一。
3、无论经济是否存在实际通胀,普通消费者会选择住房为应对手段。
越是有通胀压力,人们越选择住房作为保值手段。当加息与调控均无法让房价停下来,也不会停止住房消费脚步,间接证明住房市场中,三级市场有衔接,二手房交易的松动,应该在近期有望到来。
4、住房支出在加息环境下会通过支出结构自动调整来稀释。
加息带来总负担增加,但从去年增加工资的幅度看差不多相抵。
对打工一族而言,则只能通过调整个体消费支出结构来抵冲加息导致的住房支出成本增加部分。是否选择固贷与提前还款,重要的判断是你对CPI持续上涨是否认为可以承受,是否会如官员所讲,会在年末有所收敛?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对待不断的加息,除非你是投资型消费,政府必须就普通住房信贷消费,就其承担力度进行其他政策的安排。如公积金利率上调后,住房补贴方式与力度就会相应调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