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新浪房产&堂堂网博文竞选活动”
一序列的新政实施以后,人们必然关注楼市走向的判断。最关键的判断来自于:楼市黄金期还将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按照居民储蓄余额与银行放贷余额判断,楼市本身会无穷持续下去。现居民储蓄余额为近十七万个亿,同期银行放量的商业按揭为近三十八个亿。按照楼市持续高涨的零五年数字看,当时的储蓄余额十四万个亿,银行按揭为二十九个亿,不排除投资转出因素,储蓄余额增幅为21%,银行按揭增幅为31%,均与投资规模增幅(28%)、用地增幅(20-30%之间)匹配。也就是说,楼市发展的宏观经济支持力度足够。也可以断言:楼市持续走下去不存在任何问题。
支持此种判断的理由还可加上:储备用地总在递减中;按照目前的方式与方法,开发商总游离于垄断土地与项目之间;供应中的垄断因为开发商囤地而让其地位更为显著;地方发展对房地产还将持续至实业型经济结构的完全建立;就算经济完全不着房地产的边际,老百姓的产权居住观也会支持楼市按常规发展下去。
那么,剩余的判断就是:各种明目的新政会否让楼市的含金量成色不足,行业利润水平放低,形成类似美国的房地产业?激进一点的判断是,楼市会否就此下行,步入理性轨道?
相信大多数相信楼市拐点即将显现的理由不外这么几条:美国的次级债风波,央行的连续加息,房贷新政的出台,各地土地招拍挂带来的地价狂飙,物业税的悄然提速,资本市场的高市盈率,对此推波助澜的解释还来自于国外热钱借助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涌入、房企上市步入高温期。
首先看看第二个问题,楼市会否就此步入下行通道即理性回归?
判断理性回归并不止于房价的稳定,短期房价的平稳不代表楼市的理性回归。楼市的理性回归,依赖于一个健全、规范有监督的市场体系的营建与良性运营。中国楼市能否创造中国速度,迅速步入这个轨道呢?
不能的理由如下:
政策体系的构建尚须时日;监督体系的建立正在开展,也须时日;最关键的看需求,一个健全、规范有监督的市场体系,必然建立在主体消费通过商品化来实现。如果认定楼市理性回归,意味着承认投资性消费不占主导地位,而实际上,楼价不断飙升的主要原因恰恰来自于投资消费的拉动。
放弃房地产市场已为政府所否决,建立市场的体系性构建,目前集中于评估、信息、土地、城市规划与居住保障的政策性措施等几个方面。这些方方面面问题的理清是需要时间与代价的,不能停下其中的根本即房地产商品市场来建设其配套工程。
而政府这边,十七大以后奥运以前肯定会维持房地产的正常向前走,伺后,也许大家认识的泡沫成分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各地基础经济的夯实、收入分配机制作用于经济发展、保障人群的获得保障而抵消,至少存在这方面的可能性。还有就是以下会谈及的,分级市场、根据不同的省情、市情来决定其房地产实施方针,也会导致规范发展之余的种种差异。
那么,投资消费的被抑制是否意味着房价拐点即将呈现?
也不会,为什么呢?
一看分类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过程:
并不是每个城市的房地产都存在相同的病症,也不是每个城市的房价都存在泡沫。人们判断楼市走向的时候,除考虑经济的要求与基础外,还会考虑人口增长以及人口相关问题,如就业/居住需求刚性/人才流动带来相关置业的流动/企业福利以及经理市场的建设带来的集团性消费/高收入阶层的持有投资等。如城市化中将城市扮靓会产生大约二十个百万富翁,修一条一公里黑化的道路会产生三个百分富翁,经济向前走,寓含于经济发展的造富翁运动还会持续,这是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轨的必然。
在每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房地产所肩负的任务也不尽相同。地级市发展靠土地财政还将持续;而招商引资进入的一些企业也需要借助于房地产发展来获得必要的利润;每个城市规划留下的缺口也需要一定规模的房源。新小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证人们的居住小康化。
这些都要假以时日,也都会让房地产由偶然走向必然。
二看主流城市的房价会否率先出现拐点?
人们的另一个关注来自主流城市的成交情况,如果量价齐跌,通常会被认为拐点显现的前夜。实际也非如此。象京津沪深等城市就业、投资、置业人群的面都与其他城市迥然不同,怎么就断定量价的下跌意味着拐点的出现呢?
部长的一句话是明灯:开发商不会面对无需求来控制房价,下结论这些城市的房价过高为时尚早。
城市的版图总在扩容中,当北京的五环以内房价超出本地人的居住要求时候,他们必然向外面走,而当六环以上的房价超出预期或承受力的时候,只要周边存在替代需求或二手房能提供相关的补给,这个市场的需求总还存在运动而非静止。而开发商判断楼市的走向并不基于一定时期的政策,而是其资金量是否吻合战略上的考虑/后续跟进能否实现等。
三看政府的政策对房价的直接效应。
目前高房价只是枪打出头鸟,大部分城市的官员们还是看好主持下城市的房价上扬,只有这样,治下发展速度、百姓安居、就业及其他社会问题才会被遮掩/夯实/与获得相关的口碑。
说穿了,地方政府其实对房价隐含着一种上扬的惯性与心理预期。
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都可论证一个结果,房价依然存在坚挺如初的充分理由,则判断房价出现拐点的理由站不住脚,从而判断楼市出现拐点的观点只能止于设想与期望。
再看看第一个问题,楼市会否形成适当利润的平衡行业,即无暴利,不趋之若鹜,不体现于举国体制,并且体现于需求实现方面,各取所需,三级市场平稳放量。
也不可能做到,短期无法如愿。为什么呢?
其一,看看既存地价产生的新增供应会以什么样的价格推出?
上半年,地王出现了,统计中的楼面地价走出了现实房价。这部分用地出让以后还将在中长期或近期产生新增供应。那么它们会以什么样的价格面市,是市场运行中的一支决定力量。
首先要认识的是,所谓新政让人望而却步的,只是小虾而非大鱼,而创造地王的往往是大鱼。这些品牌开发商有能力保存相当数量的存货,也有能力操作一个局部的市场,形成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络,因而在好的价格面上获得上市销售的成功。而此前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体验的品牌意识,正在作用于这些新增供应,品牌可以让其上市房源多卖些价格。
也就是,地王支持下的房源价格固然不扉,但绝对不存在滞销的可能。
其二,看看中国还有哪些人、哪些地方缺房子?
还有就是需求量与分布的问题。农村人口城市化按发改委的统计与预测是年均百分之一上扬,总量近三个亿;以武汉/重庆/长沙/郑州/成都/西安为主的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流动置业目前占三分之一强的比例,这实际是中国楼市比照价格在全国范围流动的一个写照。市场必然盘整出一个中低高三档的商品化市场,当主流城市的中档消费流动另一个城市的时候实现的可能是高档消费,从而让流入城市的房价上涨起来。如此,形成流出城市的投资空洞,后续造富阶层就填补这个空缺。
除此而外,本地换代居住需求也是一笔刚性的支出账,指望每个城市建立一个完善的租赁市场是不现实的,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得从商品化的楼市取得所需。
其三,看看中国还有哪些投资性消费不受制于所谓各类新政?
实际上也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投资性消费并不受制于各类新政,如持有性投资、如高收入并不来自于稳定渠道,则持有物业是首选、如一户多套的并以教育、养老等为目的的置业,只要有条件,它就必然会发生。
其四,照本宣科地反馈上述理由。
如热钱,它们买入的不动产不会以转手为主要目的,也不会以租赁收益作为主要回报,自然不受制于政策的约束而停止;上市中的地产股固然有起有落,但总体看还是向好的,取之于其中的利益回报是可观的;土地新政刺激的是以资金作为主要瓶颈的开发商,房贷新政阻隔的主要是中产阶层的自住性需求,也就是收入增幅有限而购房需求非常强烈的中产阶层将因为新政而不得不停止消费脚步。
楚芸的意见是:新政制约的只是基于理性与规范市场的主流消费者,而市场的目前状态并不处于理性状态,因而新政的制约效应打了折扣是必然的;而赖以判断楼市大势的环境因素,也有许多并不直接针对楼市而为,相反基于经济的、经济高速发展后泡沫的抵消运动,并不见得会出现泡沫影响。所以判断楼市出现拐点、进入下行通道并回归理性理由并不充分;判断楼市含金量锐减的预期也不会立马产生。总体而言,包括整体人口居住的刚性需求、地方政府发展的特殊性、置业随着人才结构部分流动、有些投资性需求并不受制于新政、楼市向规范市场前进的时间要求等方面的分析,楼市黄金期还将持续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