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愤然别唐僧 龙王说事劝归队

标签:
圮桥三履张良龙王悟空唐僧 |
分类: 红楼西遊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博文 |
观音菩萨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悟空成为唐僧的首位徒弟,跟随师父踏上了取经之路。师徒正走间,遇上“眼喜看、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六个剪径毛贼,唐僧生怕瘦小的悟空抵挡不住,出于慈悲好善之心,不许悟空与之动武,以免引来杀生之祸。
悟空自以为是,不听劝说,奋力抡起金箍棒,打死了六个毛贼,除了一害。他满以为会受到唐僧夸奖,不料却听到了师父的训斥,说他十分撞祸,无故伤人性命,不该他们死罪,就算你有手段,也用不着打死,把他们赶走就是了;说他不分皂白,一顿乱打,全无一点善心,怎么能当和尚;说他没收没管,暴横人间,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等等,一生受不了气的悟空,见师父指责不断,只管绪绪叨叨,听不到半句好话,就按奈不住心头的怒火,对师父说:“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是了。”不等师父答应,悟空就使性子,愤然离他而去。
孙悟空想回花果山水帘洞,但大闹天宫时,他不满玉帝所封弼马翁职位,曾回去过水帘洞,这次再要回水帘洞,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先到东洋大海老龙王那里看看情况再说,悟空来到水晶宫,不知实情的龙王,问他是不是难满之后,准备回花果山,重整仙山,复旧古洞?悟空将自己打死毛贼,受唐僧唠叨,受不得闷气,愤然出走,想回花果山的经过告诉了龙王,龙王觉得悟空在对唐僧的态度上有问题,所以,他不是随声附和,火上加油,而是用“圮桥三进履”的故事,循循善诱,给悟空教育开导,做耐心的思想工作。
书中写道:悟空见水晶宫墙上有一幅画,问龙王这是什么画?龙王说,这画叫“圮桥三进履”,悟空又问道,什么是三进履?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来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悔,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觉得龙王之言有理,自己做得不对,应该像张良那样听取教悔,他沉吟半晌不语。龙王又对他说:“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悟空急耸身,出离海藏,驾起筋斗云,别了龙王,马上返回唐僧身边。
张良“圮桥三进履“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清代史学家蔡东藩《前汉演义》第四回,对这则故事进行了更为详实的描写。
龙王所以给悟空讲述这段故事,是因为故事的情节对孙悟空来讲,比较有针对性,很有教育意义:如老翁故意弄丢自己一只鞋桥下,叫张良替他拾上来,给他穿上,张良虽然有些不快,但他忍了又忍,照样办到;老翁相约三次天亮桥头见面,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翁生气、批评、责问,他虚心授受,马上改正;第三次张良没等到半夜,先于老翁到达现场等等,都证明张良经受了老翁“拾履”和“约见”的考验。老翁认为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人下之小人,可以调教。便将天书《太公兵法》授给了张良。后来,张良钻心研读兵书,深谙谋略,一代谋士张良出谋划策,辅佐刘帮打天下,让刘公自叹不如。
孙悟空听到这则故事,对照张良的处世,看看老翁的用心,怎么不会联想起师父的良好用意?怎么不会对自己在唐僧面前不懂规矩、自以为是,我行我束,毫无忍耐,一触即发的行为反省呢?又怎么能不去改正,急起直追,设法挽回不好的影响呢?因此,悟空闻知龙王一翻良言之后,面带羞色,回到师父身边,保护唐僧取经的举动也就顺利成章了。
现在,在单位,都有像悟空那样的人,他们确有本事,敢想敢干,有拼劲,对单位也有贡献,但这些人往往持强好胜,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对单位领导不尊重,不虚心,不服管理,使他们成为单位很难侍候的头痛人物。如果他们也多听听这则故事,向张良学习,也许对他们能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