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白话《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随记

标签:
孝文帝刘恒亲民爱民废除肉刑废除田租田税 |
分类: 史记、家春秋、五代史 |
孝文帝是在吕太后去世后,遵照高祖“不是刘姓而为王的,天下人可起而攻击他”的事先相约,消灭吕氏势力,恢复刘姓皇位后的第一位皇帝。
文帝刘恒坦然面对、几度嫌让皇位。当丞相、大臣们迎立他为天子,太尉献上天子玉玺符节时,他拒绝接受,并说道:“奉妃高皇帝宗庙而为天子,是极重大的事情,寡人不才,不足以符合奉宗庙的条件,希望计议最适宜的人选,寡人不敢当”。他向西辞让三次,向南面谦让二次,表示不敢接受。最后,在丞相大臣的再三跪求下,刘恒即位为天子。作者对此的记述应该是史实,但本文认为,刘恒的谦让之举,应当和当时宗族背景下太子人选上的分歧有关。当时,有人要立高祖长子刘肥之子为太子,有人主张立高祖的第五子刘长为太子,最后才决定立高祖的第四子刘恒为太子,因为他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其母薄太后也谨良。在此情况下,刘恒作些谦让姿态也是可能的,那怕是作秀也不为过。
他不仅谦让自己的皇位,而且还反对大臣们将自己儿子立为太子的主张。他认为,叔父楚王刘交,兄长吴王刘濞,弟弟淮南王刘建都可以传以帝位,现在不选他们,而说必传帝位于子,人将以为我是忘记贤而有德的人,而专私于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着想,我不愿如此。
文帝即位后,巡幸太原、长安,曾两度下诏,拨乱反正,大赦天下,安扶被吕太后镇压的南军和北军,任命军将,改封诸王,调整丞相、大臣。赦免被连带误陷的官吏民众,官复原职,使下属忠心辅佐皇上。
文帝是一个亲民爱民的皇帝,他的德行流传千古,永载史册,他时常因故而自责。或因不能长久安抚天下民众而极度惭愧,或因祭祀的官吏都将福归于皇上,不为百姓祈福而极度惭惶,或因加重不德,自身享受独美的赐福而于心不安……。他的这些自责与不安,是他亲民心理所致。他曾说道:我不英明,不能施德及远,以致使远方的国家,不得宁息。四方以外的人,不能安其生,国境以内的人,勤劳不能安居,这二种过失,都是由于我的德薄,不能达到远方。我心痛不安,未曾有一日忘记这些。
文帝的亲民爱民是具体而真实的。早在即位之初,他就赐给男户男足爵一级,赐女子百户以牛和酒,准许民众欢宴五天。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他加恩惠于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向当朝进贡,废除山林川泽的禁令,以利百姓,让百姓度过难关,减轻百姓负担。他还从自己做起,减少自己的衣服,车驾、狗马,缩小郎官、官吏、官员的员额,精减冗员,发散仓库的粮食以救赈贫民。他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狗马、衣服、车驾,从来没有增加,有不方便的,每每废止这些不便,以利民众。
文帝曾经想作一个露台,听工匠说要花费百斤黄金,他想,百斤黄金,是中等人家十家产业,我奉守先帝的宫室,常常恐怕有所羞辱,没有必要筑这露台,于是就放弃了。
文帝注意体察民情。齐国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受刑,逮捕在狱,要受酷刑,其女缇萦伤心欲绝,上书官府,陈述父亲为官廉洁公平,今犯法当受刑,但已死的人不可复生,受刑的人,残损的肢体不可再加以连接,在此情况下,虽有改过之心,也没办法了。表示愿意入宫为婢,抵赎父罪,使父亲改过自新。文帝接到缇萦救父书信后,非常怜悯悲伤孝女之心意。于是,下诏废除正在施行的肉刑,以合于为民父母的心意。演义了一个西汉史上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
文帝认为,耕农是国家的根本,事情莫大于此,从事农耕的人,反而抽田租田税,农居本,商居末,这样收租,是本末倒置,应废除田的租税。
总之,孝文帝刘恒称帝时期,德治极盛,仁爱无比。正如他的儿子,后来的孝景帝刘启即位后说:孝文皇帝在位的时候,使关卡河梁通行无阻,远近没有差别,除去诽谤的命令,免除肉刑,赏赐东西给年长年老的人,收养抚恤孤独的人,以养育大众,减少自己的嗜好与欲望,不接受臣子的献贡,不私自享受这种利益。犯罪的人,不连累到妻子,不诛无罪的人。废除肉刑,放出宫女,看重使人断绝后代的事情。这是孝景帝刘启对他父亲在情况的最好总结。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