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空涨,空心化,难道中国楼市面临三空境地?如果是,空心化实际指空涨,有价无市,如果不是,则指望空心化能够拯救一下水深火热中的楼市。
选取武汉/广州/上海三个代表性城市说明三种不同环境的空心化,以及其有益与有害影响。
武汉
武汉属于支持力量众多以致楼市繁荣的典型,并不是武汉楼市非常规范或言保障及住房地域化做法很强。
如果用城市空心化来理解武汉,原有内环线以内所有居住物业均应采取产权式酒店或酒店式公寓的形式,主体物业应该以商业为主,商务与商业适当分享,旅游与商业、旅游与商务、旅游与休闲适当结合。
而四大新城的区域则应该适当外移,并且这些新城应该构成武汉楼市的价格标准。并将经济特区纳入新城同等地位。
则城郊的定义应界于江夏/蔡甸/黄陂/仙桃/孝感/郑店/阳逻等地区。
为什么武汉人喜欢集中于中心城区居住并且楼市繁荣在高涨的均价下面依然坚挺呢,关键就是外部补给力量太强,城市圈周边小城市高消费均以武汉为蓝本,外地流向武汉的投资消费也因为华中重镇而得到青睐。还有总部经济/物流基地/制造基地/人才基地/光谷等全国性产生化的环境所生成了优质新增购买力。
如果武汉的楼市持续下去,出让用地与项目进展均应按城市中心/城市居住区/城郊三级进行规划,不仅扩大了购买范围,也有利于宏观市政交通设施的全面平衡发展而不是惠及某些楼盘。
广州
广州按道理是中国楼市的样板区,但由于房价成为了楼市代名词,所以深圳上海北京挤代了广州的领先地位,转而让广州仅以珠三角名义进入楼市相关领域。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意识理念等方面的领先造就了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迁移性土著消费,城镇化消费也是支持广州楼市以及城市发展的基准力量。同时广州在城市空心化方面做得最为先进,一方面得益于策划先祖对大盘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港式屋宇及其营销理念左右着先期的城郊结合部项目开发与营销。
当广州中心城区房价高于主要消费人群的期望时,广州市适当启动了周边如从化,花都等近郊城镇的开发。行政带动楼市应该有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上海
上海是中国楼市的一个特区,其所有的方面既不能做为参照物,也不能用于指点江山。上海就是上海,既谈不上空心化,也谈不上所谓都心,更不是大家认为的寸土寸金。关键是上海太小了,上海又太大了。
上海聚焦效应非常明显,投资消费与自住性投资消费是其主流力量。还有就是土著消费对食利者阶层的支持,形成了沿海发达地区最发达的炒房族。上海最有影响的是先进生产力,围绕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是经济组团全球范围的流动,这些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也是上海楼市独步的理由。
可惜的是无论上海人还是外来移民均以上海领先作为荣耀,盲目将自己放进论坛中,喜欢那种品头论足中的优雅与裕余。
肯定广州,看好武汉,顿首上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