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白话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随记

标签:
医德医案预防求医扁鹊仓公汉武帝 |
分类: 史记、家春秋、五代史 |
本卷是在司马迁《史记》原文基础上翻成的白话卷,译意完全与原文相同,讲的是扁鹊、仓公(淳于意)两位名医行医的事迹,与本卷相关的记载,另可见(史记卷四十三——赵氏家第十三)、《前汉演义》第五十回。
本卷属于纯医学记事,表面上是作者对两位名医事迹的叙述,实际上是对秦汉时期医学医术真实水平的介绍,使我们从中得知当时的医学医术的发达程度以及人们求医问药的渴望。是给后人传下的一种珍贵的医学财富。
扁鹊与仓公(原任过太仓县令),这两位古代名医,前者与华佗齐名,华佗在三国演义中讲到过,我们比较熟悉,但对仓公就有点生疏了。作者将两位归入同卷,可能是同为行医人,便于读者同时记忆、比照与吸取的缘故。实际效果也是如此。
笔者在阅读本卷过程中发觉,两者对照,用今天的话来说,凸现出了两者的不同医德,他俩虽然都承教于名师,医术非常高超,但他们行医的眼光,对求医人群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在他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治疗水平,而且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虢国太子得病刚死,全国上下正在举丧祈祷,扁鹊得知太子才死半天,且为阳衰阴盛气逆而死,他就抱着那怕有一丝生的希望也要竭力挽救的想法,主动要求入宫给太子诊治,竟然发现太子得的是“尸厥”病,形体安静没有知觉,好比死去的样子,其实太子还没有死。扁鹊用针灸术,取手足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及太冲、神门、太白、太渊、太溪等五脏俞穴下针,使太子不久就苏醒过来,接着给太子宣通下郁的阳气,调和阴阳,服下汤剂,二十天身体就恢复了原气。从此,天下人都认为扁鹊医术能使人起死回生,可他却实事求是地说:“我不能使人起死回生,这是他的命该生,我只能够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扁鹊是大家的神医,受到大家的爱戴与称赞,他不仅在宫中替官府之人治病,而且还替庶民治病。他到了邯郸,听说当地人尊敬妇女,就专医妇女经血病,在洛阳,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就专为老人医治耳目及风湿病,来到咸阳,听说秦人怜爱小儿,就专门医治小儿的疾病,他的行医是随着各地方民俗需要来应变的,也就是只要百姓需求,他就千方百计地帮忙医治。
西汉医家仓公淳于意的医德,恰恰与扁鹊相反,他专走上层路线,讨好官府及宫中之人,而且缺乏治病的彻底性,不能像扁鹊那样,尽力挽救人的生命。
据本卷载:淳于意医学学成之后,“为人治病,诊断死生,多能应验。可是他到处交游诸候贵族,不拿家当家。有时碰上不治之症,不肯为人医治,因此结怨不少病家。”从本卷记载的于淳意向汉武帝所回答的诸多治疗对象来看,足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有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儿子、齐国的郎中令、齐国的中御府长、齐王的太后、齐国的中尉、阳虚候的宰相、济北王、济北王的奶奶、齐国的中大夫、菑川王的美人、齐国丞相的舍人、菑川王本人、齐王的姬兄、齐王的侍女、齐王的淳于司马、齐王的中郎、齐王的侍医、安陵阪里的公乘等,无一不是给诸候贵族及其内人治病的,他还把治病的过程,如何对症下药,病人如何得救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殷勤至极。
难怪在汉武帝四年间,有人上书控告他,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要拿他试问,被汉武帝判处肉刑之罪,要押解到长安受刑。后来因其女缇萦上书赎父罪,孝女之心,深得汉武帝悲悯,终于赦免了淳于意。这就是相传至今脍灸人口的缇萦赎父的故事。
本卷对扁鹊医道的具体细节记载得并不多,而对淳于意的医术记载得相当详尽,他在回答汉武帝提出的九大问题之后,详详细细地例举了二十五个医案,有治愈头痛病、气膈病、涌疝病、热水气病、尿赤病、肺消瘅加寒热伤害病、小腹痛病、洞风病、风厥病、疝气病、热厥病、龋齿病、难产病、重头痛发热病、内脏积热病、痺症病、苦沓风病、牡疝病等等,并将这些病例的病因、危害、治疗、用药以及预防的方法向汉武帝一一作了讲述。于此同时,淳于意还就汉武帝提出的诸多疑问,从病理和心理的角度,也都作了很好的回应。如所诊治的病,许多病名相同,可是诊断的病情不同,有的死有的不死,那是为什么?你诊断的病人死生的日期,有的不合,那是为什么?你是否知道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官吏或者人民是否有人向你学医方的?你替人诊病,断定病人的死生,能不能全无错失等等。
淳于意在回答上述提问过程中所吐露出来的医术,被世人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非常难得。它为中华民族医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使一代又一代的白衣天使们,能在它的医学宝库里寻觅到良医良方,踏着先医的足迹,开拓医术的新境界,造福于人民。
当然,本卷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可学之处:如:扁鹊给昏迷五天的晋国大夫赵鞅(赵简子)治病,最终得以焕醒的事迹,启发我们,对于危重病人,不能放弃,要极力救治;又如:齐桓候不信扁鹊医术,多次不听扁鹊劝告,拒绝医治,最终暴病而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相信科学,提前预防,有病要趁早治疗,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讳疾忌医,以免酿成大祸。还如:缇萦赎父的故事,告诉我们,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面向大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是每个医生应有的医德,不能像淳于意那样,眼睛向上,成为一名官医。
初读白话《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初读白话《史记》卷十一——孝景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