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五)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注杂谈福建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二十五)
德经——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或释:
治理天下合乎“道”,连战马都可以还田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只能在战场郊外生驹产子了。祸害啊,莫大于不懂得自我满足;罪过啊,莫大于偏执性的贪求。所以,懂得自我满足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少木森)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或释:
不出门户,就能推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自然运行的“天道”。越是向外远奔近逐的,所知的“道”反倒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待践行就有所自知,不待实察就已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