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九)

标签:
少木森道德经译教育禅《道德经》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或释:
最好的统治者(管理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管理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管理者),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统治者(管理者),人们轻侮他。
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悠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发号施令)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成事的,与谁当领导没有关系呀!” (少木森)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或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也就有了狡诈和虚伪;
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显示出了所谓的孝与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所谓的忠臣。(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