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释(之七)

标签:
少木森禅与道道德经译教育文化 |
分类: 讲座稿选 |
道经——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少木森)
译或释:
如果得宠与受辱一样,都对你身心产生惊扰,说明你把荣辱当做“大患”,并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了!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就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宠辱若惊”(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呢?(是因为我太看重了我自己的身家),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少木森)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或释: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要)把握着古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懂得返本复初,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少木森)
附录——
诸多研究者认为《道德经》可称为“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可为‘万经之王’”。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就达50多种,除学者士人批注外,许多帝王也对《道德经》有过批注,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亲自做过注。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对《道德经》的注、译、释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此次,应学生之约,全文连贴我对《道德经》的译与释,不算是一种“研究”,而是一种“教学”。是想把我做为一位教师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思想和历代注者的思想,用现代汉语的方式传达给我的学生而已。如有谬误之处,敬请各方家批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