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拆解文字魏茄有璁勃背背景用途 |
分类: 明史演义、清史演义博文 |
阅读诸多史书,时常会发现一些拆解、使用文字的精彩事例,笔者曾就此专门发表过:《汉代人拆字故事四则》;《隋朝六则解字拆字故事》;《两宋隐寓、诗谶用字趣解九则》;《说岳全传》中戏说的寓意字故事六则等。《明史演义》作者依据史书记载实事,同样插叙了“有、魏、茄、勃、璁等五个拆用文字的事例。
从历代解拆文字的情况看,拆解者并非用于娱乐,单纯的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戏,而是有其历史背景与真实用意。即借用道士、算命先生或第三者之口,针对御用者的思想意图和特定需要,说出种种拆解文字的花招,用于相互攻击,揭露时弊,或影射某些不祥之兆。
(一)
“勃”和“背”,一读(bó),一读(bèi)。两字,型不同,义不同,音也不同。咋听来确是误读。但笔者认为,也许神宗受地方口音发音的局限,把“勃”读成“背”了,在北方,如山东一带是把“勃”读成“背”的。因此,神宗并非误读,居正对幼主读音的纠正缺乏应有的耐心。
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郑贵妃生下常洵起,廷臣一直争请立储,主张遵照“立嫡”古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后无嗣,立嫔妃元子),以防有人“废长立幼”。可是,在立谁为皇太子的问题上,神宗始终举旗不定,既想遵循古礼,立常洛为嗣,又怕遭受“废长立幼”的骂名,不敢立常洵为嗣。此时,受神宗专宠得势的郑贵妃看透了神宗的心思,见机行事,乘势要挟,偕神宗至大高元殿,祇谒神明,设了密誓,约定将来必立常询为太子,同时,由神宗亲笔,写明誓言,缄封(密封)盒中,授与郑贵妃。时年为万历十八年,朱常洛九岁,朱常洵才五岁。
到了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皇长子常洛,年将二十,已至弱冠,是先行冠礼,还是后册立,意见不一。廷臣请先册立,再行冠婚礼。但都指挥使郑国泰(郑贵妃兄)请先冠婚,然后册立。神宗一概不睬。第二年,首辅沈一贯又力陈册储冠婚,事在必行。神宗正在迟疑,郑贵妃急忙拿出密盒作为证据,坚决要求按原先约定的誓言办事。与郑贵妃事先有何约定,神宗心里明白,他镇定地取过玉盒,摩挲一回,揭去封记,发盒启视,只见先前赐予的誓书,已被蠹鱼(即形似鱼状的书虫)蛀得七洞八穿,最可异的是,巧巧地把“常洵”二字啮得一笔不留,神宗眼见常洵立诸无望,无颜面对郑贵妃,不禁悚然(害怕)道:“天命有目,朕也不能违天了”。此言一出,郑贵妃料知若再变更,会引起人家不满之声齐生,便不听神宗的一再慰谕,尽耍泼妇之态。神宗再也忍耐不住,命沈一贯即刻草诏,立常洛为皇太子,即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举行册立之礼。至此,前后折腾了十五年之久的立储风波以郑贵妃的惨败宣告结束。
但“茄花“究竟作何用,指向谁,《明史》上说及,“茄”字拆开,便是“客”字。笔者对“茄”字拆开便是“客”字,怎么琢磨也不像“客”字,这个谜底恐怕只有《明史》作者张廷玉心里有数。
不过,有研究过明史的人认为,“茄”字应该指熹宗的乳母客氏,因为,在冀中一带,由于发音缘故,把“茄”字读成“客”的。 茄花是一种遍布全国的茄科属花,“茄花满地红”,即预示客氏在熹宗年代将会权倾六宫,地位显赫。
道士的“委鬼当头立,茄花满地红”二句谶语,在熹宗一代得到了应验,客氏在朝中登峰造极,乳母胜似嫡母,被呼作“老太太”、“千岁”。熹宗玩物弃权,魏忠贤掌握了朝廷一切大权,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道士这两句谶语,是客、魏指使走狗特意拟定的,是为他们事先准备的舆论宣传品,只不过是借道士之口说出而易。
此时,京都外警耗不断,每日必有数十起,怀宗朱由检日夜披阅(展卷阅读),甚至更筹(古人夜间报更数用的竹签)三唱(夜里三更,半夜十二时),尚赍黄封到阁。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亦坐以待旦,通宵不得安眠。有一天晚上,怀宗披阅得非常疲倦,偶尔伏在桌上打盹,忽然梦见一个人,峨冠博带,入宫进谒,且呈上片纸,纸上只写一个“有”字,刚想追问,忽然醒悟,凝视细想,怎么也想不出这是何种征兆验证。次日与后妃等谈及此事,大家无非迎合献媚怀宗,都说他即会大有富有。后又问廷臣,他们所作的解释,与宫中后妃的说法相同。唯独有一个给事中上言道:“有字上面,大不成大,有字下面,明不成明,恐此梦多凶少吉。”怀宗闻言,还没来得及看清是何人,那山西、四川的警报,接连递入,便将解梦的事情,放在了一边。
给事中拆的“有”字,“大不成大,明不成明”即预指当时大明皇朝已经不成样子,军队已经溃不成军,政权已经摇摇欲坠。拆字不久(仅月余),明朝就以李自成攻克北京,怀宗皇帝在北京景山自缢身亡,而灭亡告终。时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三月十九日。
《说岳全传》中的吴越方言(二)
写进《说岳全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晚辈们
初读白话文《史记》卷二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