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棍和糖葫芦:两位兄台分别占据了夏天和冬天的江山。我们小孩子一听到“冰棍”、“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就坐不住了,匆忙中趿拉着鞋,夏天拎着大瓷缸,冬天一边系围脖(那时冬天奇冷无比)一边往外冲,冲到外面,再仔细听一听,判断叫卖声的具体方位。有时候挨街窜巷却找不着,非常失落。
那时的冰棍是淡蓝色或淡绿色的纸包的,打开冰棍箱的棉隔层,一层层整齐罗列,一股清凉迎面扑来,然后听到冰棍装进瓷缸的声音,那是最悦耳的声音。
2、吃桔子要通过罐头这种方式,苹果才是主要的水果。
桔子在南方非常普遍,那会儿交通还没这么发达呢,北方少有新鲜的。好在有罐头。小时候的罐头不亚于现代的茅台五粮液的作用,节日、生日、探病、访亲、孝敬老人、外联等,拎上两瓶罐头,是上好的礼物。
3、油条和麻花全靠粮票当家。
这两位在粮库的食堂才有买到,当我抬起手臂够得着柜台的时候,它们的价格是7毛一斤(和猪肉同价,不过猪肉是连皮带骨头一起卖的),必须给一斤粮票;否则不卖。有时,家里不烧饭了,油条麻花各买一斤,好满足。
学校离粮库很近,有时会买油条麻花做午饭,那柜台真是拥挤,排上时,快到下午上课的时间了。
4、蛋糕、沙琪玛、绿豆糕、老式面包:
我做蛋糕经常改方子,改得面目皆非,想做出小时候的蛋糕的味道来,却不能。听说过去的糕点师傅的手艺不轻易外传的,可能那个方子已经失传了。
沙琪玛也是这样的,名牌很多却辜负了它的“甜蜜蜜”满语含义。
绿豆糕是用来祛火的,它的味道没变过。
面包日新月异,越来越好吃了。
5、还记得这些点心吗?为我们的儿时带来了几多欢乐?虎皮糕、牛舌饼、江米条、白酥皮(还有一种黄酥皮,可能是豆油做的,现在没有了)、桃酥、芝麻烧饼、馓子……还有一些没找到,它们是:大杂拌儿、小杂拌儿、鞋底饼、蛋黄饼干、芦果……
6、美味莫过于油知了(猪油渣):
煸油时的副产品就是油知了,油知了能成全很多美味,当它在锅中冒着热气“吱吱啦啦”地响时,最令人欢心鼓舞了。用它来包酸菜馅饺子,香极了。
7、本邦传统的下酒菜:
我接过父亲递的10元钞票,乐不可支地买一只肥嫩的烧鸡回来,一路上烧鸡的香味真的很扎实。
8、空降的下酒菜:
曾几何时,这些外来的美味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味蕾的惊艳。
9、国庆期间的站岗护国的巾帼风采:
塞外美食集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