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品牌建设必须着重如下三重原则。
其他类型的企业可能因为企业文化特色,人力资本或技术某方面的独创,甚至垄断加上良好的服务,成就一种品牌效应,再通过营销的夸张,形成所谓品牌。房产品不一样,一个良好的过去式企业,也许其做出的房产品还不及一家新晋企业开发的产品,因为生产链集中了社会力量,某些服务可以外包。
所以谈及房地产品牌建设,如果脱离了以下三大原则,难称品牌。这也是笔者发出感叹,说中国房地产没有品牌的真实原因。
一、产品序列化原则。
比如SOHO,你只开发了一种概念,附加部分并没有实现产品序列,光名称形成序列还无法上升到品牌的高度。
象万科,虽然城市花园,四季花城在万科企业成了当家花旦,但也因为缺乏序列化检修而不成其为一个序列产品品牌。
二、产品标准化原则。
谈到产品序列化必然提及产品标准化。
序列化是指一家房企所开发各类产品按照相关产品标准、相关成本序列与服务提供内容进行序列化建设,这应该是一个复制的概念。
产品标准不是国家标准那种说法,不是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建设就是标准化,而是按照生产一般消费品那种精神来生产房产品,其标准的设定来自于你对房产品三维空间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内核产品/外延产品/附加产品的理解与挖掘,从实体角度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服务无法用实体阐述,但可以通过书面进行量化与形成相关标准,让消费者持之有据,理之有序,控之有度。
而在装饰界,东易日盛基本做到了产品标准化,因而其投诉率与服务回单相应比较低,这方面的成本节约转移到服务品质提升上面,转而通过全面引导消费文化来刺激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形成中国家装界的第一品牌。
房产品是可以形成标准化的,包括规划/单体/大小空间/套型/套型局部功能/配套/服务/文化/持续的沟通等几个方面,关键是如果真要按此标准来落实,房产品的成本周期将会延长,开发商的责任时间将是无限的,这对于印钞般的开发行当一员而言,外面的世界太过精彩,一般人不会把这当回事。
三、服务标准化原则。
服务标准是产品标准的一种,作为品牌建设的一个过渡,服务标准是瓶颈。万科所以成为人们眼中的品牌房企,是因为服务,但尚未上升到标准化的程度,换言之,万科在不同的城市提供的服务标准并不统一,这也是消费者的微辞之一。
服务标准化一方面来自于结合于产品的一种服务内容与标准,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总部对于其消费者的文化维系与整体文化体系建设,目前尚未提升至有价值的方面,仅止于让人觉得你有些不同,有些人性化色彩。如果能将企业文化贯穿至服务标准,并切实为既往的消费者着想,我相信这样的企业品牌建设已接近于完成。举个例子,当社区道路黑化比较符合要求,有多少开发商回过头来整理一下既往项目的道路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