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纯粹的金融管制将逼迫楼市泡沫的加速破裂

(2007-09-27 09:39:37)
标签:

我记录

财富人生

房产/置业

    新近对楼市的调控集中在两个方面两条线:两个方面是指金融对楼市的直接调控、政府抓紧时间落实中央会议精神以及居住保障制度建设;两条线是指一方面由央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主体对整体经济尤其是通胀预期进行强制调控、作为楼市消费信贷与生产信贷主要供应力量的国有商业银行自主对投融资进行“产品调整”。
    诸如外汇经营方针的改革、贸易政策修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整体控制以及通过新增投资品种扩大内需应属正常的调节。
    而集中于楼市的几个直接调节措施,如提高首付的说法、将多套房消费的信贷消费决策权下放于各商业银行、二手房资金管制、严格招拍挂的执行细则,甚至涵盖预售制度取消、增持物业税、调整资源税的税基这些舆论,鲜明表明“纯粹的金融管制”业已进入楼市后调控期。
    纯粹的金融管制将逼迫楼市泡沫加速破裂!
    第一个理由来自于投资人的选择。
    影响投资人对持有物业做出脱手选择的基本环境已经形成:
    1、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有效供应严重不足并且短期无上调可能,这是投资人选择变现的主要环境因素;
    2、而政府对二手房的流动性控制预期,也让投资人有选择地退市,确保持有不动产的结构;
    3、新近波及全国的商业风潮,有足够的理由让投资人相信,投资商业不动产优于投资住宅不动产;
    4、如果选择已上市房托与类似基金,在基金热的条件下,高回报承诺肯定会促进投资人通过出手或置换将信用消费类(即按揭购房)适当转化至持有房托基金;
    5、而中介机构对高房价以及“二手房垄断”的高度信心,为这些投资人选择脱手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二个理由来自于政策对二手房市场的“流动性控制”。
    政府的一个想法是,通过二手房流动性控制来减弱人们的投资与投机性消费,提高自住购房率,让居住保障以及普通商品房、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有一个合理的运行环境。但,对二手房流动性进行控制的后果已显现:
    一方面是加剧了二手房市场的垄断提前形成,二手房市场也存在捂盘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在二手房垄断为特点的气候影响下,老龄房产除优质地段外,部分选择了低价出手,实际是让中介机构进行了恶意收购。
    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各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出现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有价无市。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泡沫的政策性沉淀。一旦新房市场需求萎缩,新房消费中的信用消费抑制效果显现,不仅新房锁定的开发资金链上的泡沫、存量房价中积余的泡沫、部分投机人持有房产中积余的泡沫、恶意收购行为背后沉淀的泡沫,包括二手房沉淀泡沫都将完全释放出来。
    第三个理由来自于地方政府居住保障的财政来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纯粹金融管制带来的是连环影响。
    政府实施新的住房保障措施需要资金,政府完成以前出让用地的承诺需要整理成本,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对土地收益存在相当高的预期,因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是有依赖性的。
    如果进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必然削弱以下消费:
    1、以持有和出租获利为目的的投资型消费,而这方面的消费更多从第二套开始就选择了信用消费形式;
    2、游离于住房保障对象与中低价格商品房潜在消费门槛的“自住型消费”,一旦某个城市的住房保障力度比较大,他们可能进入保障领域;一旦保障力度不够或时间有出入,他们将不得不进入商品房消费市场。而且这部分人群数量众多。提高第二套房的首付,意味着由投资型购买提供的二手房源将减少,结构控制条件正在全国范围刚性执行,这让二手房源价格陡然上涨,这一减一涨,必然带来市场需求的剧减,这部分刚性需求的停滞,将影响到整体市场的放量,将有价无市推向极致;
    3、金融管制不会只针对消费,还会在开发领域执行。一方面是开发资金要求提前让开发商洗牌,部分开发商选择退出;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金融风险的提前暴露,承担风险的主体之一是银行,另一个是投资商或开发商,但他们可以选择民间融资来逃离风险,让中国楼市进入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状态,如此,受制于外资的楼市将有可能在中国上演。
    
    如果大部分投资人选择置换现金或约当投资品,如果市场中的刚性需求因管制而萎缩,而投资投机性消费选择大面积退市,如果二手房与新房一样,整体进入有价无市状态,发生联动的泡沫拥堵,除非连续的土地出让成功,否则泡沫必破!
 
推荐本博其他文章:
 
2、股市泡沫PK楼市泡沫,哪个易破;
41、又加息了,一定要提前还贷或选择固贷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