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踢灭孔明祈祷主灯居心何在?
标签:
魏延扑灭主灯孔明叛逆借故必然 |
分类: 红楼西遊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博文 |
因孔明之求,江东之主孙权起兵助蜀攻魏于合肥,被曹睿战败,无功而返。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心中昏乱,旧病复发,病倒在五丈原。他仰观天象,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应孔明之令,姜维以丞相祈祷之法,在帐中设香祭物,地上摆七盏大灯,四周摆四十九盏小灯,中间放一盏本命主灯(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可增寿一纪12年,如主灯灭,则必死无疑)。孔明在帐中许愿拜祝,祈祷到了第六夜,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正在期待主灯长亮天明、丞相相安无事之际,魏延飞步入帐,欲报魏兵已至。见眼前这般情景,魏延步急,“慌忙”间竟将主灯扑灭,导致祈祷失败。孔明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岔怒,拔剑欲杀魏延,被孔明止之。
点灯祈祷,本是一种天命观的迷信,对2000年前身处科学落后的孔明来说,在生命垂危的危难时刻,祈求生命奇迹发生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不过,孔明病入膏肓,即使主灯七日不灭,也不一定不死。魏延扑灭孔明主灯,也不会真的致孔明于死地。但从作者描写或评书演讲的情节来看,把这件事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魏延扑灭孔明主灯之说,却揭示着他的某种故意心理,隐匿着他此举的险恶用心,并非偶然巧合,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
魏延自信高明,对孔明不采纳他奇袭长安子午谷之策不悦,早有叛逆情绪。
魏延自持矜高,对孔明临终所托“断后”之任不服,早就抵触在先。
孔明壮志未酬,死于五丈原,尚书费文伟至魏延寨中,传丞相遗嘱,死后令魏他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退兵,不可发丧。魏延高傲地说:“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表示一定要“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明目张胆地抵制孔明的遗命。杨仪只好领兵扶孔明灵柩先行,令姜维断后,徐徐而退兵,魏延顿起夕心,欲谋害杨仪。其实,在魏延看来,自己是前部将军,理当打头阵,先破敌,从来不愿断后,在街亭之战是这样,在五丈原退兵之投也是这样,就更不足不奇了。
魏延自持功高,对孔明重用杨仪不满,早已耿耿于怀。
当魏延从费文伟口中得知“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维”时,他就勃然大怒说:“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无视丞相所嘱,根本不把杨仪放在眼里,当马岱回报,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杨仪大半已退入谷去,魏延大怒道:竖儒安敢欺我!我必杀之”。于是,魏延图谋不轨,自提本部人马,先入汉中,放火烧绝栈阁道,企图引兵劫走丞相灵车,拦截杨仪姜维归路。杨仪见机行事,翻越槎山崎岖小道,抄栈道之后南谷,蜀军成功退兵。魏延阴谋未能得逞,见势不妙,欲投魏主,马岱依孔明之计,在杨仪纵骄魏延大吼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
对魏延必存异志,最明白的是孔明,他对魏延早有戒心,早有预言,早有防备,并给予了相应的劝说和责问。他曾说过:“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我死之后,魏延必反”“魏延必有异志”“为惜其勇,故用之耳”。就连吴主孙权也说过:“此人(指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吴太后说过:“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侍郎董允说过:“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杨仪面对魏延拦截栈道之事实,大惊道:“丞相在日,料此人久后必反,谁想今日果然如此!”诸如此类的预言,都基于魏延所为之判断,由此看出,魏延反骨势在必然,他借故踢灭孔明祈祷主灯,致孔明祈祷失败之险恶用心也就显而易见了。如果事实不是这样,那么就是作者服从自己写作的需要了.
岳家军严肃军纪令人折服
初读白话文《史记》卷二随记 2010-07-22 14:2
初读白话本《史记》卷一随记 2010-07-20
21:13
细说今昔媒人之称谓 2010-06-27 16:06
林林总总之老《结婚证书》吉祥图案 2010-06-24 10:32
宁死不屈充满民族气节的侍郎——李若水 2010-05-16 15:11
《说岳全传》中的吴越方言(二) 2010-05-14 16:45
写进《说岳全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晚辈们 2010-05-01
18:23
写进《说岳全传》里的水浒中人 2010-04-18
18:2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