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2011-01-17 18:31:04)
标签:

惠敏

日本

《大悲咒》

电子佛典集成

《印度佛教史》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

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2009年9月22日黄昏,在法鼓山参学的几位同学作每天的例行交流。

  一位同学说:今天上《佛教入门》,是一位比丘尼讲的,很有水平,叫常延。她能就很小的境界将佛法指出来,让契入佛法。出家三十多年了,佛法功底很深。圣严长老对在家人有专门的《佛教入门》的课程。她在美国的时候,圣严长老让她回来,专门引导护法居士。

  另一位同学说:“今天上菩萨戒的课,是证融法师上的。我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她是早期的中华佛研所的毕业生,先去加拿大留学,后来又去了日本。她介绍了一些在日本留学的一些情况:日本大学的情况、日本佛学研究的情况等。这部分的确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原先对日本还是比较有轻视的,虽然上次跟师父去过日本,看过很多关于日本佛教的材料。听证融法师一讲,感觉有些小看日本了,他们研究确实非常严谨。我在读大学时就听说:‘中国的汉文研究还比不上日本。’我听了很吃惊,心想:‘怎么可能?’现在知道他们确实很扎实。”


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学士班课间休息

 

  9月28日例行交流时,贤世法师说:“上午第二节课,我上《电子佛典导读》,杜正明副校长教的。这一节课讲电子佛典的目录与《大正藏》编目的同异,并将一些经目进行对比。下午上《汉传佛教史》,蓝吉富教授教的,挺幽默的。我在大陆看过一篇论文,对他评价挺高的。他说他教了三十年的书。这一节课主要对汉传佛教的来历作了简要介绍。”

 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杜正民副校长讲课

 

  9月30日例行交流时,贤佳法师说:“今天上午上了惠敏校长的课:《思考与表达》。他是用现代的语言,讲的其实是佛法的内涵。他说‘思考’就是意业,表达出来就是身业和口业,把身、口、意业造得好,其实就是佛法的中心内容。思考与表达,很重要的是佛法内涵的运用。他的教学以社会人士写的一本书——《思考与理性思考》为教材。他讲人有意识流,是没有方向的;有禅定、思维,是有方向的。然后讲有理性思考、创造性思考,怎么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思维。今天上午还上了禅修课,主要讲了一些基础内容:什么时间打坐好、打坐的姿势、要注意的心态等。”

  10月2日例行交流时,贤佳法师说:“今天上午上惠敏校长的《三学精要研修》,很特别:内容是讲《大悲咒》,看课程进度表,还有瑜珈调身课,以及惠敏校长的‘戒律与禅学’的论文讲解。他讲《大悲咒》,一方面很有学术性,另一面也有对《大悲咒》的一种信心和好乐在里面,即学术和信仰结合在一起。他将《大悲咒》的梵文和中文都对照列出来,把意思也解释出来,然后作分析讲解,指明大悲咒的内涵主要体现慈悲和勇气,而且咒语的音韵很美,很有感染力量。他特别强调慈悲心,要去利人。他说要适当爱护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属于众生的。他希望自己临死的前一天,乃至临死的前一秒,是在帮助别人。他说很多人爱好收集邮票等东西,他最爱好的收集是什么呢?收集自利利人的习惯!他在利他、菩萨行方面宣导比较多。”

  贤益法师:“今天上午上惠敏校长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他上课的风格是比较幽默的,氛围比较轻松,比较活跃,比较亲切,也能激发一种思维。” 

 

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电子佛典集成》

 

  10月23日黄昏作例行交流,贤世法师说:“上午去上了惠敏法师《印度佛教史》课。课上特别讲到他们有一个‘禅意空间’的设计项目,是跟台湾教育部申请的项目,做三年,一年资助好像是五百万。与台湾的云林大学和大同大学合作。就是将禅修、环境设计与现代科技联系起来,让禅修和环境空间更加舒适、人性化。比如禅坐的坐垫上有电子感应器,天花板上有光圈,如果你动得厉害,天花板上的光圈就很密集,监香的人就知道你不安稳。包括你的眼睛,都有方法监测。”

  贤益法师:“发现你昏沉的时候,就给你电击一下!”

  贤世法师:“这是开玩笑说的,不会真的电击,倒是可以打香板。课下,有个资料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四楼走廊贴的僧大的课程表。僧大的课程不是很复杂,很简单。开了《高僧行谊》、《法鼓全集的导读》、《中国佛教史》,再其它部分,好多跟禅修有关,如《禅宗史》等。而佛教学院里面的课程是很多的。僧大比较注重道心的培养和实用,没有向研究的方向去走。”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